清明节期间,多个围绕网络祭祀追思的事件登上热搜。先是“人还活着,却被网络祭奠4.3万多次”,在这起案件中,由于某平台未审核逝者信息真实性,导致一名在世女孩被创建祭奠纪念馆,其照片、个人信息被公开传播长达六年。
紧接着是各式各样的AI复活,同样关联逝者的个人信息。AI复活本质是利用人脸修复、声音克隆、对话系统等数字技术,拼出能与亲人互动的虚拟形象。在电商平台,一个特殊的情感消费市场悄然形成。
另外,网络祭祀平台上还多次被曝出高价虚拟的祭品花样繁多、设置“香火排行榜”、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等问题,令众多网友直呼荒唐。
给活人建网墓、设置“香火排行榜”、AI复活逝者……网络祭奠作为传统祭扫的数字化延伸,利用新技术去悼念逝去的人,本来可以帮人们跨越时空寄托哀思,但过度商业化却带来了伦理失序与权益侵害。
用户消费金额越高,逝者的香火值就越高,排名也就越靠前。这种做法将金钱与对先人的缅怀强行挂钩,把庄重肃穆的祭扫活动变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闹剧。
在利益驱使下,平台设置“香火排行榜”诱导充值、销售虚拟高价祭品或捆绑服务,可能涉嫌违反价格法中关于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的规定。
活人却被祭祀,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乌龙事件。在世的人身上发生如此荒谬的事件,源自平台审核不严,导致他人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遭受侵害。
而针对AI复活逝者,看似利用新技术轻而易举地帮人实现愿望,其实隐藏着个人信息泄露的巨大风险,与这门生意并行的还有一条完整的商业链条。
目前,在电商平台输入“AI复活”词条,能检索出数十条相关商品,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已经从个案走向商业化应用。
有不良商家对已逝公众人物进行AI复活,疑似将原本用于情感疗愈的技术产品,在流量和市场的裹挟之下转换为赚钱工具。
大量个人信息被采集,涉及外貌、声音、经历等,背后隐私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归谁?一旦平台用于非法牟利,伦理和法律的边界又在何方?
网络祭祀种种乱象背后的隐忧,平台、用户、商家及监管部门都要采取相关风险预防措施。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大对用户信息的审核力度,建立健全内容管理与投诉处理机制。
针对证据确凿的个人信息泄露,有关部门必须依法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犯罪成本,排查乱象根源,斩断利益链条。
面对技术生产出的数字虚拟人物,其数据财产权益归属尚未清晰,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法律盲区。如果相关法律制度和行业标准不能及时完善,不少网络祭奠平台受到利益驱动,有意放低门槛、做大生意则难以有效追责。
回到用户本身,则要实时保持警惕理性追思。提供任何个人信息之前一定要慎重,并确定使用范围期限等细节,提高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