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科技“她力量”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王维祎 网编:王巍 2025-03-30

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2025科技女性创新论坛”正式召开。与会嘉宾共话发展新质生产力浪潮下女性创新的潜力与可能。行业中,女性科技工作者占比超三成,她们在工作中也成为沟通的桥梁。与会嘉宾从各自领域讲述女性科技工作者发挥的优势,期待未来有更多女性领导者引领行业发展。

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

中国女性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

中国女性正成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女性科技工作者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卓越表现,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劲活力与创新潜力。

中国拥有很多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占比已达到45.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女性科技工作者应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AI、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领域发挥独特优势,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众。

全国妇联常委、信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超琼:

女性正推动科技向人文关怀方向发展

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约4000万人,占科研队伍的45%。从汉代纺织技术到现代航天工程,女性始终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女性特有的共情能力与坚韧品质,正推动科技向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

解决科技创新中的问题,应该一是建立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规则体系;二是平衡创造者、使用者与社会公共利益;三是加强公众教育及执法力度。在创新的过程中,各方应推动建立开放包容的国际知识产权体系,让女性创业者、科研人员等广泛受益。

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与数学科学系教授吴昊:

尽快修补女性人才流失的教育断层

基础数学学科教学中,女性数学优等生比例呈现“倒金字塔”现象,即中学阶段女生数学优等生占比约80%,到大学时期数学专业的女生骤降。这一现象亟待教育体系关注。同时,基础科研需长期面对不确定性,女性特有的沟通能力和抗压特质是优势。

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底座,各方须尽快修补女性人才流失的教育断层。对于基础科研领域女性占比低的现象,吴昊建议,一是建立中学—大学衔接的培养计划,二是设立女性科研导师制度,三是优化科研评价周期,缓解女性面临的“生育惩罚”压力。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万蕊雪:

女性特质在需要长期攻关领域尤为珍贵

女性科研人员特有的细致观察力、坚韧品质和共情能力,正成为突破科研难题的重要因素。

在万蕊雪团队的核心研究中,一项研究成果对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等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在研究中,女性成员的细致观察帮助团队突破了技术瓶颈。

在基础研究中,有90%时间需要面对失败,而女性善于在挫折中坚持。这种特质在需要长期攻关的领域尤为珍贵,科研团队正是凭借失败后的坚持,最终获得关键突破。

北京商报记者 王维祎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