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该往何处去?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迎来“人工智能主题日”,“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论坛”立足中关村这一全球瞩目的创新高地,结合地方发展诉求,深度探讨优化人才培养生态的可行路径。现场嘉宾从不同学术专业维度出发,深度剖析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与前沿走向,为行业发展贡献深邃洞见。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北京中关村学院、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承办,旨在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应用,为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给人工智能领军人才画个像,那就是有能力创立和领导国际顶尖AI企业或机构的复合型人才。”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如是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学科融合、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科研组织、项目审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国际交流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对于构筑产学研创投协同体系,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邵斌分享了他的思考。面对当前“技术爆炸”与“颠覆式产业应用匮乏”间严重失衡这一创新悖论,他提出了由人才、技术、数据、资本、生态五要素构成的系统化破解思路。希望通过构建人才跨界旋转门等实践探索,实现人工智能颠覆式产业应用的突破路径。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校长陈恒华认为,人工智能对教学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例如最近学校正在开展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智能控制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知识和应用方向,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兴趣。此外,学校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实践人机协同的新教学模式,例如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教授学生英语写作。
十一学校人工智能高端课程负责人郑子杰表示,人工智能给教育行业带来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自身改变教学方式,在提升工作效率之外,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一些变革。学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但同时或多或少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客观看待这个工具。
为探索跨学段、长链条、贯通式的系统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人工智能领域拔尖人才,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现场成立了北京市少年人工智能学院。同时,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牵头发起的“智星行动”正式启动,该行动将为青年人才提供更丰富的创新资源、更优质的创业环境、更完善的生活保障,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和产业蓬勃发展。
本次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才培育、多元生态建设、创新成果落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书写了产学研创投深度融合的新篇章。未来,各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蓬勃发展,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北京商报记者 孔文燮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