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在助力绿色产业突破困境、释放新质生产力潜能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3月29日,以“绿色技术出海: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国际化的新前沿”为主题的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论坛召开,共同探讨金融助力绿色产业国际合作的创新路径。伴随着绿色技术出海,中国的绿色金融正在构建起更大的“朋友圈”。同时,来自数字金融服务方、风险投资、政府投资母基金等领域的机构也分享了其在绿色金融上的最新实践。
扩大绿色技术出海“朋友圈”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绿色金融占据次席,此后,金融业对于绿色金融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2025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把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纳入经营发展战略,并提出到2027年,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质效进一步提升。
在上述愿景与目标之下,金融机构开始关注业务中绿色金融的“浓度”,也对更前沿的金融与新质生产力国际化课题产生新的思考。3月29日,以“绿色技术出海: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国际化的新前沿”为主题的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论坛召开,多位嘉宾对如何扩大绿色技术出海的“朋友圈”进行了探讨。
中金公司董事长陈亮表示,目前我国绿色投资主要集中在国内,绿色技术相关的国际投资公司活动仍处于早期阶段,海外投资者对绿色投资参与度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大金融对绿色技术出海的支持力度,包括绿色资本“走出去”,通过绿色熊猫债等工具支持海外的先进运作技术。同时,进行国际绿色资本引进,例如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绿色债券投资,助力国内绿色技术的发展。此外,在第三方市场积极开展周边合作,为全球绿色技术合作提供金融支持。
国际合作、技术出海成为绿色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路径。欧盟驻华代表团公使衔参赞沙斌诺也指出,“欧盟和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经济体,双方共同做的事可以改变世界,通过贸易供应链、资本流动和创新网络,我们紧密相连。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例如去碳能源系统、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以及如何确保经济韧性等,这也是为什么欧盟与中国在可持续金融上合作了多年,这种伙伴关系是重中之重”。
而在绿色技术出海方面,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表示,当前很多中国企业向海外输出技术,帮助世界其他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出海的中国企业,开展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能够给当地社会、当地消费者提供更多、更长期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
金融力量深入绿色产业
向外扩大“朋友圈”的同时,我国的绿色金融实践也向内求索,金融服务深入绿色产业程度更深,金融力量正成为撬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杠杆。
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色十足。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5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52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2.25万亿元和12.4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5%。
会上,来自数字金融服务方、风险投资、政府投资母基金等领域的机构也分享了其在绿色金融上的最新实践。
作为政府投资母基金,北京科技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绿色金融实践中找准了自身的定位及使命。北京科技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陈涛表示,公司政府投资母基金目前投资了近80只子基金,投入将近1400个项目,有近200个穿透投资项目属于绿色产业方向。
而在风险投资方面,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执行总经理周军表示,公司直投风险投资项目超过1500家,推动了270余家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以IPO方式独立上市。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直接相关的直投企业大约在30—40家。另外,公司在投资过程中关注ESG,在投资建议书中对企业ESG进行评价。
除产业投资端发力,在绿色金融服务端,蚂蚁集团则直接联系起绿色商家及绿色消费者。蚂蚁集团合规部总经理李鑫表示,绿色消费能够拉动产业端生产,不过,其在金融方面的体现仍相对空白。目前,蚂蚁集团依托类似花呗产品,通过资金链路和信息流链接实现过去绿色消费领域里无法确保金融资金定向投放在绿色产品或绿色商品消费的巨大难题。依托线上考核与绿色商家核验体系相结合,已经实现对定点交易场景发放消费信贷资金。
李鑫表示:“绿色产品比起同等消费品一般存在绿色溢价,如何说服消费者购买,这是消费者意识和意愿的问题。花呗是产生在互联网交易场景中的金融产品形态,和消费者有非常密集的交互。我们通过线上运营投入,比如向消费者提供分期免息券,或者使用还款红包补贴,用互动投放加上消费者教育,拉动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意识和行为的意愿。未来,绿色消费金融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对消费者的服务,提升他们对绿色消费的积极性,最终通过绿色产品需求的提升,增加生产端流通环节、售卖环节对绿色产品的认可和偏好,从而拉动绿色技术产业升级,最终降低绿色溢价。”
对绿色金融大文章的探索正在不断深入,短板与挑战也需要重视,在陈涛看来,从当前投资项目上看,绿色金融仍旧存在两大挑战:其一,传统行业降碳需要持续的中长期资金服务;其二,新能源、储能等新兴领域存在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风险相对较大的情况,新兴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瓶颈。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指出,中国的绿色产业得益于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也为全球绿色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仍需要突破式、颠覆性的技术,面对多重挑战,中国还需要综合性的创新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监管政策以及社会治理方案。置于世界视角中,中国和欧盟在气候变化应对中有共同的理念,在绿色运营方面、在产业发展方面有很多共同利益,建议更多探讨推动绿色能源领域的投资。
从资本赋能绿色产业到打通绿色消费服务,国内的金融力量日渐深入绿色产业,更将与国际市场深度对接,未来,或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为生动的方案。
北京商报记者 郝彦
主办方供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