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是科技秀场,更是独角兽的“孵化器”。
走进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随处可见人形机器人、各式无人机、AI新玩法,这场科技盛宴背后,还有那些让技术“开花结果”的资本力量。
不管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火热,还是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都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注入。
在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展台上,当人形机器人灵活扭动腰肢、精准递送咖啡时,观众惊叹的是技术的魅力,而背后隐藏的,是一场资本与科技的“共舞”。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平均周期长达八年,这期间传统资本往往退场。人形机器人是典型的“硬科技”,从伺服电机到步态算法,从传感器到AI决策系统,每个细节都是技术深坑。烧钱不断,盈利漫长。如果没有早期VC机构的“天使轮”支持,这些技术突破可能永远停留在论文阶段。
科技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资本形成“接力跑”:早期VC投技术突破,PE机构投市场扩张,产业资本投生态整合。这种“全生命周期”支持,让“未来”的企业不再孤军奋战。
如果说科技创新从“0到1”是突破实验室的原始创新,那么从“1到10”则是跨越技术与市场鸿沟的关键跃迁。
这一阶段,既需要硬科技的持续攻坚,更需要耐心资本的深度赋能。健达九州的基因治疗技术让视障患者重见光明,但其研发周期长达数年;理想汽车开源全球首个整车操作系统,需要资本对技术积累的长期包容。
硬科技突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资本不能仅追求短期回报,而应成为科技长跑的“陪跑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壮大耐心资本”,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
在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长线资金正加速流入股权投资市场,为科创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带来资金支持,并成为资源整合与生态构建的关键力量。
耐心资本的魅力,在于它愿意做“时间的朋友”。就像当年京东亏损10年才上市、亚马逊坚持20年才盈利,硬科技的成长同样需要包容。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些举措正在为科技资产“松绑”,让技术价值能更早变现。当资本不再为短期波动焦虑,科学家便能心无旁骛地攻克“卡脖子”技术。
当然,科技与资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谁依赖谁,而是一种共生。科技需要资本的支持,才能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资本需要科技的创造力,才能在未来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耐心资本的出现,让这种共生关系有了新的活力。
鼓励资本成为科学家与创业者的“长期合伙人”,唯有如此,方能以资本之力撬动更多原始创新,让科技的“种子”在生态沃土中长成“产业森林”。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