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办的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在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可再生能源等颠覆性技术正加速突破,科技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作为科技创新"催化剂"的国际标准,正成为重塑产业格局、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正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标准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本次论坛集中发布了两大重要成果。在数字经济时代,标准已从技术规范升级为战略资源,北京通过构建“科技、标准、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正在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与标准化互为支撑、密不可分,这种双向赋能关系已形成行业共识。在政策端,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2023年10月,中国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提出要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促进AI造福人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实施方案聚焦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的八大新兴产业,以及包含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九大未来产业,统筹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文件明确提出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鼓励企业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支持领军企业联合科研机构、中小企业等建立标准合作机制,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的创新化,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标准已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国家层面政策出台的同时,北京市也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深入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标准化互动发展。北京作为汇聚顶尖科技资源的创新高地,正在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更需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释放创新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
赋能产业创新
在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标准化建设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标准公开是标准实施的重要环节,是社会获取标准的重要途径,市场监管总局积极推进标准公开工作。北京商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本次论坛上发布了两大重要成果,为标准化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会上,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发布了国家标准公开阶段性成果。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国家标准公开阶段性成果包括3万余项未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免费下载,有效满足了社会各界对获取标准、实施标准的迫切需求;标准公开平台功能升级完善,提高了查询下载国家标准的便捷性;增加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开地址链接,推进在统一平台公开国家标准工作进程;推动全部地方标准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开,实现在线可阅读、实时可下载。
此外,另一大成果是在京全国标委会与北京市重点产业企业对接成果。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全国标委会承担单位有666个设在北京(占比50%),累计制定国家标准27246项(占比60%),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在标准创制方面,2024年以来围绕量子信息、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形成18项国际标准提案;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领域135个立项建议,成功立项国家标准76个、完成发布40项。在标准化组织培育方面,新增156位北京市重点企业代表成为全国标委会委员;成功筹建北京市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机制建设方面,185家重点企业与45家全国标委会建立了常态化对接机制;激发25项重点产业关键标准需求清单;打造34项人工智能标准化应用场景。
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新阶段,标准已从单纯的技术规范升级为产业创新的战略工具。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领域,通过举办“在京全国标委会与北京市重点产业企业对接会”,搭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标准化合作平台,有力推动了北京科技成果向产业标准的转化进程,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标准化资源集聚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市已构建完成产业标准体系框架,推动34个标准化应用场景落地;在氢能产业,通过标准先行引导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标准引领”的发展理念。
北京商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全国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会与小米、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6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在医药健康领域,北京市生物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龙头企业,针对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启动12项团体标准制定工作。这些合作不仅加速了创新成果的标准化进程,更构建起“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标准化工作或将呈现三大趋势。首先是标准制定速度与技术创新节奏深度匹配,形成“研发即标准”的新型工作模式;其次是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作用日益凸显;最后是标准国际化成为塑造全球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据了解,北京市正在实施的“标准领航行动计划”,正是对这些趋势的积极回应。该计划提出到2026年,在量子信息、6G通信等未来产业领域培育50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打造全球科技创新标杆。
北京商报记者 翟枫瑞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