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京津冀应更加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郝彦 网编:武杉 2025-03-29

2025年,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十年的开篇之年,京津冀亮出多份成绩单,更携手搭起科技创新服务全生态。

3月28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北京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公布一组成绩单,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经济总量已连跨6个万亿台阶,2024年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5年的111.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34.7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超过25%。产业协作从承接转移到链群共生,三地共建6条产业链、5个产业集群的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实现7个卡点攻关和71个项目招引落地,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增加到7个,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港等协同示范项目加快建设。

同时,北京研发优势搭配津冀场景,创新与转化的落地路径更为清晰。场景方面,天津市发布37项“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京津冀共建应用场景提供案例示范。河北省则遴选8个重点产业创新应用场景发布百项需求清单,涵盖现代化钢铁、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八大重点领域。

不仅如此,作为北京服务科技创新的市场化平台,中关村发展集团已与津冀搭建起科技创新服务全生态。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国斌表示,中关村发展集团历经十年努力,与津、冀共建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津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4个重点项目,初步搭建了京津、京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合的协作网络,布局了17个园区类合作项目,运营空间面积近70万平方米,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共性技术平台等科技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在助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开展了多维度的实践探索。通过产业生态方面上的不断努力,津冀两地科技园区累计吸引8600余家市场主体落地注册。

据了解,下一步,中关村发展集团拟发挥中关村创新生态服务优势,与京津冀城市合作设立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成体系导入中关村发展集团八大类203项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站式科创服务。

在下一个十年开篇之际,“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仍是前进方向。会上,多位与会嘉宾认为,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还应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其中,瑞士欧亚论坛主席朱爱莲基于瑞士和欧洲的经验,为京津冀地区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提到进一步推广智能技术的应用,建立智能技术创新中心,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开放基于智能技术的京津冀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项目对接。此外,京津冀应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创新的网络,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推动本地成果走向世界。

事实上,上述思考及经验建议正在转化为实践路径,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辐射半径持续扩展。论坛上,“京津冀欧洲社会组织科技合作机制”宣布启动,在朱爱莲看来,京津冀与欧洲开放合作平台建立,标志着中欧合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对于推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商报记者 郝彦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