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至今,中关村论坛已成功举办15届,是讲好“中国科技故事”的标志性平台。
今年的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主题之下,论坛年会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脑机接口等领域,看向世界科技最前沿。
发生在春天的这场聚会,聚集了来自全球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他们将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置身现场,能文能武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随处可“用”,科技无处不在的氛围感拉满。
作为国际科创中心,在“家门口”的全球科技盛会,彰显了首都科创的底色,为眼下各类新技术验证、新产品落地、新应用推广提供高质量、大规模、集约化的平台空间。
在北京,大量“小巨人”企业如同星星之火,照亮了制造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高地。这些专精特新的光芒,不仅代表着地区的科创成果,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大量人工智能独角兽为例,作为中关村的典型特色,它们成功的背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向奔赴,是产业积累与耐心资本的高效结合。
一年一度的中关村论坛年会,是首都科创实力的真实写照,也是经济活力的生动载体,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亦是中国科创不断迸发新力量的缩影。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今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不断刷屏,一个比一个惊艳。在全球经济不断调整、技术革命不断迭代的关键时期,演绎了振奋人心的中国故事。
科技进步实实在在,也可知可感。中国在应用端兼具应用场景、数字化人口、垂直领域数据资源等集合优势,一大批初创企业通过自身的市场化实现了创新的历史性突破。
这些企业的实践,验证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并非线性叠加,而是一种创新生态的重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创新衔接,未来已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科技创新引领,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突破“卡脖子”难题,才能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现代化水平,加快实现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伟大转变。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