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西街观察

热潮之下,让Manus再飞一会儿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5-03-10

继DeepSeek后,又一个名为Manus的产品刷屏科技圈。

与DeepSeek类似,Manus同样出自中国AI团队之手。作为通用AI Agent产品,Manus被网友称为“Agent的DeepSeek时刻”。

Manus的惊艳之处,在于其基准测试性能超过OpenAI的同层次大模型。而与同层次大模型不同的是,它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指令,就能与你的电脑一起完成复杂的任务。

从DeepSeek到Manus,短短一个多月,两款现象级大模型产品均出自中国团队,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AI的速度与热度。

两款AI产品先后走红,除了产业圈迅速响应,对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深入关注,还成功激活了全民AI意识,并不断催化应用场景爆发。

在全球科技竞争、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中国科技创新的深厚土壤和强大爆发力。

新一轮大模型竞争,大厂们彼此超越、互为领先逐渐成为常态。而一批后起之秀,更是将AI厂商的竞争性与相关产品的可能性充分延展。

网传的Manus闭门会曾分享了这样的观点,“AI产品的迭代周期超过了大厂的OKR考核周期”。

无论这句话是否属实,至少可以说明,和大厂相比,小团队的灵活敏捷在AI产品的开发中非常关键。

年初,DeepSeek炸翻AI圈,小成本推理模型让整个硅谷重估大模型路径。来自中国的“80后”梁文锋让DeepSeek凭一己之力,撬动资本市场改变对中国科技产业的估值逻辑。

Manus团队不大,但从技术牛到产品经理应有尽有。那是不是意味着又一个来自中国的“90后”肖弘又给奥特曼出了难题?

激动是可以理解的,但先别太激动。我们乐见一款中国AI产品炸街,但也不必动辄“赢麻了”“封神了”。

任何一款产品从推出到最终走向成熟,都不会只有A面,Manus也是如此。基准测试高分并不直接决定个人使用的实际表现。

一款产品不是只闻其声。因为邀请码一码难求,现阶段Manus的“庐山真面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陌生。

这款产品面对不同任务的表现,目前仅能从有限的科技博主分享中略知一二。在实践的“真空”面前,到底应该如何评价Manus的表现,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完善和市场检验。

对于Manus以及它身上的众多有待解锁的新功能,要先让子弹飞一会儿,然后综合各维度信息判断其价值,理解其逻辑,认知其边界,管理好预期,警惕过热。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无论是“六小虎”还是互联网大厂们,都不必怀疑它们“卷”应用的资源和决心。

在DeepSeek、Manus的竞争压力之下,大家都必须尽快证明自己的AI技术、路线和应用能够跟上新风向,才能不掉队。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