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餐饮频道

两会三人行 | 社区消费:小食堂里诞生的消费新场景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张天元 摄影记者:张笑嫣 网编:方彬楠 2025-01-15

全龄友好、社区附近、价格实惠、口味适宜……过去的一年里,社区食堂在北京多地提速建设,在保障居民方便实惠就近“干饭”的同时,部分社区食堂更成为了社区消费、一刻钟生活圈建设的平台和抓手。

1月15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召开期间,多位委员在谈到社区食堂时建议,应优化社区食堂的盈利模型,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多元、可持续发展的社区食堂,成为服务消费、社区消费,建设一刻钟生活圈的有力抓手。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多元化经营提升社区食堂建设

张笑嫣/摄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建议,社区食堂同时具备公益和商业属性,需要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同时提升造血能力,提供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

 资源不断盘活

白菜红烧肉炖粉条、鸡蛋西红柿、干锅土豆片……在过去的一年里,社区食堂在北京多地建起。凭借丰富的菜品、明亮整洁的用餐环境,社区食堂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用户。

“目前社区食堂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经营模式仍在摸索之中。”李志起指出,区别于常规餐饮企业,社区食堂有着自己的独特定位,经营模式上也更偏向公益性,价格亲民是优点之一。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已经开出了多家社区食堂,其中海淀区就已经开出了十余家海淀食堂。李志起提到,许多社区食堂的空间较大,除去运营时间外还剩下不少空闲时间,若能将现有资源进一步利用起来,便能成为拓客和增加利润的方式之一。

老年消费群体、外卖员、双职工家庭等等,社区食堂面对的消费群体并不少。但一般社区食堂结束营业的时间较早,除了生活习惯较为规律的老年消费群体之外,许多现代消费者的生活节奏较快,会出现晚归的情况,延长营业时间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社区食堂的营收。另外,社区食堂还可通过提前统计订餐等举措,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提升营业额。

以智能化实现降本的可能

近日,一家位于双榆树的海淀食堂上新了智能设备,店内的刀削面机器人、全自动炒菜机器人和万能蒸烤箱令消费者感到新奇。

李志起认为,包括社区食堂在内的餐饮门店通过数字化技术有利于降本增效。具体来说,传统餐饮门店的人工成本占比较高,智能化设备的采购费用较高,但从长期来看有助于门店降低成本,为消费者带来不同体验。虽说社区食堂存在的意义不止盈利,但控制成本能够有效提升门店的竞争力。

李志起指出,其实不仅是社区食堂,整个社区商业的模式都与门店的服务、消费者黏性和忠诚度息息相关,存在一定生存压力。除了政府补贴之外,一方面,不仅是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社区也应在租金等方面对于周边商业给予支持。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对于周边的熟悉情况是自身优势,若能以小时工或兼职等形式帮助社区食堂运营,不仅能够帮助社区食堂降低成本,还有助于食堂的日常运营。

兼顾公益与商业属性

 在保障居民“努力干饭”的基本功能外,李志起认为,社区食堂更可以探索成为社区消费的基层枢纽。

李志起指出,近年来,北京一直在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根据北京市商务局2025年1月发布数据,全市已有14个区入选商务部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2025年,锚定全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目标,凝聚各区各部门合力,推动提升便民服务品质,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成社区居民的“幸福圈”。

在李志起看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中的业态是多元且丰富的组合,满足着不同消费的多样需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未来还能够承载更多空间和业态,例如宠物经济、亲子经济和绿色经济等等,社区食堂恰好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实现平台。

“虽然社区食堂具备公益属性,然而其自身也需具备造血能力。这两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要求运营方统筹兼顾,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思考。”李志起提到,社区食堂定位具有特殊性,需要遵循餐饮门店的经营规律,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增强供应链建设,并根据目标消费群体进行适当的营销活动,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市政协委员赵莉:以顶层设计助力社区食堂建设

张笑嫣/摄

市政协委员赵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建议,社区食堂应不断提升标准化、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有品质的餐食。同时,有关部门应充分了解社区周边需求,助力社区食堂发展。

生活自理能力有限的老人、大街小巷内穿梭的骑手、生活节奏较快的双职工家庭等等,社区食堂在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日常用餐的同时,更是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窗口,丰富着社区功能。亲民的价格更是社区食堂的一大特点。

“社区食堂有着显著优势,其最大特点在于亲民,这不仅体现在价格上,还包括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广泛覆盖,社区食堂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其健康发展仍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赵莉说道,社区食堂能让消费者放心,且菜品丰富多样,选择性强,能满足社区消费者多样化的饮食需求,为双职工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以及空巢老人等提供了极大便利。

不过,在运营社区食堂的过程中,经营者同样需要提升盈利能力。赵莉认为,尽管有政府补贴,社区食堂依旧要承担人力和房租以及食材等成本,这就要求社区食堂思考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盈利。而且消费者需求越发多样,众口难调,外加社区食堂之间的标准化有待提升,对于社区食堂的产品品质以及监管均是考验。另外,就选址而言,社区食堂同样需要覆盖一定人群,否则将会影响盈利能力。

近年来,社区食堂赛道中不乏连锁餐饮企业等的加入,这也带动了不同业态的消费。赵莉表示,其实无论是连锁品牌还是个体商户,均需要明确社区食堂的定位,注重菜品的营养丰富和多样化,提升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不能单纯以经营理念来看待社区食堂,这更是社会服务的场景,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创新探索多元运营模式。”赵莉建议,举例来说,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设定社区食堂的利润率标准,对员工相关费用给予减免等。另外,在政策制定方面,赵莉还提到,应提前深度调研社区人群需求和体量,再对社区食堂业态加以引导。

市政协委员蔡昱:以延伸业务提升社区食堂造血能力

1月14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召开期间,市政协委员蔡昱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建议,社区食堂应做到因地制宜,结合目标群体的消费特点和需求进行布局,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做到开一家、火一家。

近年来,全国多地出现社区食堂开办热潮,除了老年消费群体,追求便利的年轻消费群体、周边上班族甚至是学生等均是社区餐饮的消费主力军。社区食堂不仅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需求量较大的一项服务,更是提升区域生活服务业便利指数的有力推手,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当前,在社区食堂开办火热的过程中,也有部分食堂遇到了运营难点。究其原因,部分食堂未充分调研辖区内消费群体的实际用餐需求,盲目追求社区食堂“全覆盖”,导致运营成本过高,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蔡昱提到,社区食堂所在的区域不同,面临的环境与消费特点亦不相同,这就要求社区食堂做到因地制宜,充分了解周边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结合选址布局、菜品品质、服务体验、营销推广等多方面因素,不断打磨社区食堂的盈利模型,才能做到开一家、火一家。

此外,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社区食堂业态并非一蹴而就,过程中仍需持续优化。“社区食堂仍在不断探索和优化阶段,推动社区食堂发展离不开多方共同努力。”蔡昱表示,社区食堂和常规餐饮企业存在差异,但同样需要拥有市场化竞争意识,不断提升造血功能。

蔡昱建议,在配套出台创建补贴、激励补贴、就餐补贴等激励政策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要指导并赋予社区食堂强化自我造血功能,积极寻找更多盈利点,提高存活率和效益,延伸出更多可盈利的业务线,例如开辟生鲜超市、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吸引全年龄段群体就餐等。此外,相关部门要积极挖掘和总结“开设年限长、运营模式多、群众口碑好”的社区食堂典型经验,在全市系统内进行案例推广。

北京商报记者 张天元/文 张笑嫣/摄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