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北京人口蓝皮书”)发布。北京人口蓝皮书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5.8万,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人口规模变动保持稳定。2023年北京市城镇化率达到87.8%,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根据报告,北京人口规模稳定,文化素质和高质量科技产出均保持高水平,人口经济活力稳步提升。
仍处人口“机会窗口期”
人口年龄结构优化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报告披露,2023年少儿人口在北京市常住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12%,较2022年有所下降。2023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494.8万,占常住人口的22.6%,在常住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增幅大于2022年。
报告指出,总抚养比从2010年的20.9%增至2023年的38.7%,但仍处于人口“机会窗口期”,为北京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提供重要战略机遇。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北京仍处于人口‘机会窗口期’,这意味着尽管北京面临少子化和老龄化的挑战,但其总抚养比仍在可接受范围内。人口‘机会窗口期’将为城市提供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的机会,同时减轻社会抚养负担对经济发展的压力。”
此外,北京市居民人口文化素质和高质量科技产出均保持高水平,人口经济活力稳步提升。
报告指出,人口经济活力稳步提升,居全国首位。2015年以来,北京市人口经济活力稳步提升,假定全国平均人口经济系数为1,2022年北京市人口经济系数为2.23,居全国第一。
据报告数据,北京人口空间分布持续优化,梯度分布特征仍明显。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城市发展新区人口比重上升,2023年达到了40%,与城市功能拓展区基本持平,人口分布“多点支撑”特征明显。人口梯度分布特征仍明显,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仍高于城市发展新区。
北京多年来坚持绿色发展,不断转变生产方式,提升发展效率,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报告认为,北京人口绿色发展见成效,绿色生产方式成效突出。近年来,PM10、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00年的9.7平方米持续增至2022年的16.9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从2000年的36.5%持续增至2022年的49.8%。绿色生产方式成效突出,万元GDP能耗从2010年的0.425吨标准煤持续降至2022年的0.175吨标准煤。
建立完善人口预测预警机制
报告建议,继续强化人口发展战略引领力,建立完善人口监测预报预警机制,从就业、户籍、住房、医疗、教育、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入手,不断健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将服务融入管理,不断提升人口登记管理和人口信息管理服务能力及水平。
在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创造力方面,报告建议,探索稳定劳动力供给长效机制,持续创新青年就业、居住、城市IP、心理关爱、职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青年人口成长成才环境;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报告建议继续发挥北京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集聚优势,打造集医、药、康、养、护、防于一体,机构和社区融合的老年健康大系统。
报告专门针对“以京津冀一体化推动人口空间分布优化”提出建议。报告建议,继续结合不同区域特征和资源优势,推动多中心、高质量产业集聚空间建设,进一步优化交通布局,在养老和教育上重点发力,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用产业导入集聚就业人口,用优质的公共服务黏合人口,提升人口空间均衡度,在北京市内尤其要重视对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和产业承载潜力的挖掘。
中城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认为:“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取得了显著进展,这有利于优化区域人口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也为北京市的人口调控和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有助于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在专题报告中,围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报告建议,立足家庭发展,满足不同代际、不同性别家庭成员发展需要,释放生育政策红利,需建立生育友好财政专项资金,综合施策持续优化生育友好环境。
据介绍,围绕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北京人口蓝皮书提出,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和顶层设计,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开展全生命历程生育支持,营造婚育友好的文化氛围,重塑适龄婚育观。
坚持普惠性公共服务发展路径、提升普惠托育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统筹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逐步构建家庭支持政策体系等措施。高度重视女性工作-家庭平衡问题,着力构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完善“一老一小”服务支持体系,营造和谐互助的家庭文化氛围。
此外,北京人口蓝皮书还建议强化激励和保障、加强资源整合和链接、提升儿童友好空间的家庭复合功能等,不断激发儿童志愿服务的动力,促进儿童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以儿童友好带动全龄友好。
“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对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优化人口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强化职工权益保障、营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柏文喜如是说。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刘曼华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