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抖音电商抢先拉开了“双11”大促帷幕。紧随其后,10月14日正式开启,阿里、京东、拼多多同日开战。
史上最长的“双11”延续一个月,却在11月11日这天,显得最为“平静”。
没有晚会,不再发布数据。16年后的“双11”,正在回归一个普通的购物节。
从某种程度说,晚会曾是“双11”为自己造的最大的优势。2016年,各路海内外顶流齐聚,猫晚达到众人心目中的顶峰。
一家电商企业为了卖货,从线上狂欢到了线下,大众对“双11”的关注,从舞台上的每个明星大佬到仓储物流的每个细节,即便今天拿来复盘,也是不可复制的剧本。
主角的光环同样耀眼。那一年,“双11”的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人们相信这个数字迟早会突破万亿。
那时候,阿里身边还看不到有威胁的对手。腾讯对电商的布局放弃了自营改为投资,抖快还在应用层面集中发力,挑战彼此。京东还没向全品类开疆拓土,拼多多则刚成立一年,才拿到B轮融资……
没有人能预料到,多年后阿里身边强者如云,“双11”归于平淡,但可以肯定的是,曾经狂奔的“双11”,以压力测试催熟整个电商生态。
“双11”整套逻辑执行起来行云流水,品牌大打折扣,平台疯狂导流,消费者负责出钱,玩家相互感染,疯狂消费。
这个购物狂欢像一场极限挑战。
它需要应对货不对板、网页崩溃、支付系统卡死、物流爆仓等各种突发情况,平台、物流、买家、卖家一路解题,不断完善流程、升级技术平台,以满足直线上升的消费需求。
如今,类似的困难早就迎刃而解。电商平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支付层面开始“拆墙”,商家不再押宝全年业绩,消费者出手更加谨慎,政府补贴扮演重要角色。
和任何一个时间节点的购物节相似,“双11”主动退出“C位”,其实也是电商行业深度转型的缩影。
属于阿里的“双11”,也不再只属于阿里。京东、拼多多、抖快、小红书都在流量角逐中,抢跑、抢量,全周期博增长。
传统电商遭遇瓶颈,直播电商风云迭起。直播业态的流量聚合与挤出效应同时出现,品牌、电商平台、MCN机构与超头主播,进入新一轮博弈期。
而简单的打折促销已不再奏效。
商家需要更加聪明的营销手段,不仅要充分展示品牌、吸引新客,还要科学促成交易并形成复购。用户体验、货品打爆、品牌建设都成了关键。
当低价战争从一年一次“双11”、一年一次“6·18”,变成几乎365天不间断,不再是“C位”的“双11”,告别的不只是自己,也是一个时代。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