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保险频道

再获重庆国资增资,重生的三峡人寿期待“翻盘”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李秀梅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24-10-31

三峡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人寿”)再获重庆国资增资。据悉,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重庆高速公路投资控股公司、重庆水务环境集团、重庆三峡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将共同对三峡人寿进行增资。三峡人寿本轮增资完成后,资本金将达到30亿元。

今年以来,三峡人寿喜讯不断,不仅接连获得增资,董事长也终于落定。不过,对于三峡人寿来说,从“C等生”到跻身中小保险公司第一梯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片来源:壹图网

重庆国资再输血

10月30日上午,三峡人寿增资签约仪式在重庆市国资委举行。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重庆高速公路投资控股公司、重庆水务环境集团、重庆三峡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将共同对三峡人寿进行增资。三峡人寿本轮增资完成后,资本金将达到30亿元。

实际上,这已经是近一年来三峡人寿第二轮增资。今年1月2日,重庆金融监管局发布公告,批准三峡人寿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加至15.37亿元。当时,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重庆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出资2.75亿元。

在30日公布的三峡人寿增资计划中,三峡人寿进行增资的出资人里,重庆水务环境集团、重庆三峡国有资本运营集团两大集团并不在三峡人寿现有股东名单。也就是说,未来三峡人寿不仅注册资本金增加近一倍,也将迎来两位新的国资股东。

北京商报记者就增资事宜及具体增资比例等问题致函三峡人寿采访,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对于三峡人寿此轮增资,资深精算师徐昱琛表示,不仅有助于三峡人寿提升偿付能力,也能让三峡人寿在未来发展保险业务过程中有更充足的资本和底气。

偿付能力仍不达标

虽然三峡人寿已经在年初进行了一轮增资,但目前三峡人寿的偿付能力仍然不达标。

通过三峡人寿日前发布的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可以窥见该公司最新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三峡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75.28%和156.67%,两项指标较二季度末有所增加。三峡人寿2024年一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D,2024年二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C。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达标,需要同时满足三项要求,分别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不符合上述任意一项要求的,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也就是说,虽然三峡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风险综合评级有所改善,但仍是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保险公司。

此外,目前三峡人寿保险业务规模仍处在收缩状态,亏损也在进一步扩大。前三季度,三峡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87亿元,同比减少19.48%;实现净亏损1.8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26亿元。

徐昱琛告诉记者,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的评判指标包括偿付能力充足率是否达标、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是否具有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三峡人寿在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达标的情况下,需要对比其他评判指标进行针对性完善。

在公司治理层面,今年9月三峡人寿董事长人选已经落定,由曾在重庆两江新区财政局、重庆市住建投资公司等单位任职的张君担任。不过,三峡人寿的总经理一职空缺已久,目前仍空悬。自2018年末三峡人寿首任总经理安逸民离开后,三峡人寿总经理一职便长期处于空缺状态,未有正式人选上任。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三峡人寿需要尽快选聘合适的总经理,以完善管理层队伍,完善公司治理。

实际上,在三峡人寿的增资仪式上,重庆市国资委已经透露了未来三峡人寿将如何完善公司治理:“市国资委将整合国资国企资源全力支持三峡人寿业务发展。三峡人寿将加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市场化机制。三峡人寿本轮增资完成后,资本金将达到30亿元,迈入中小保险公司第一梯队。”三峡人寿在偿付能力报告摘要中表示,随着增资到位和可资本化风险的改善,会进一步优化公司战略,开展业务经营,缩小战略风险敞口。

地方国资频频出手

三峡人寿获得重庆国资“输血”并非个例,当下,一些保险公司对于资本金“嗷嗷待哺”,而国资背景的股东增持也成为近两年险企增资扩股和改革化险的共性。

在当下冷清的保险股权市场,地方国资的身影频频出现。如浙江国资向信泰人寿注资、苏州国资参与安心财险化险等。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认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地方政府在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中的责任,这为地方国资介入提供了政策依据‌。‌中央企业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或参股各类金融机构,使得地方国资成为填补市场空缺的主要力量。

此外,记者了解到,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其中提到,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风险处置属地责任,强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协同推进风险处置。

“地方政府对本地经济和金融环境有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带来业务支持。对于获得地方国资支持的保险公司来说,应该充分利用股东资源,包括资金、市场等,加强与股东的沟通与合作,服务好当地保险市场。”业内人士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