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建立服务生态圈 北京“老老人”保障提质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方彬楠 网编:王巍 2024-10-09

伴随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中国人越来越长寿,我们身边的“老老人”,即80岁及以上高龄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老老人”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10月9日,北京市民政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在六个方面推出20条措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统筹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广覆盖、高质量、社会化、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新机制新模式,提升“老老人”服务保障水平。

北京商报

六个方面20条措施

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包括六个方面20条措施。其中,在加强“老老人”需求调查和兜底保障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建立“老老人”养老需求调查和分析机制,定期发布“老老人”服务统计数据和本市养老机构平均收费价格。同时,优化“老老人”补贴津贴制度,推动补贴津贴向“老老人”中的重点群体服务聚焦。

在优化“老老人”服务设施功能布局方面,《若干措施》明确,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老老人”分布等因素,精准布局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开展老旧小区养老设施补短板行动,对养老服务功能不足的地区,采取置换、购置、租赁等方式加强服务供给。

在扩大“老老人”普惠服务供给方面,《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养老服务经营主体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能力强、规模化运营的行业企业。同时,依托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鼓励养老助餐经营主体多元化、连锁化运营,因地制宜推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打造智慧用餐场景,优化老年人支付方式。

在完善“老老人”医疗服务供给方面,《若干措施》提出,更好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用,健全老年人基础病等健康信息档案,优先为“老老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开展居家医疗服务。

在推进“老老人”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方面,《若干措施》明确,加强对养老服务领域新技术研发、场景建设、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重点支持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

北京商报

政策覆盖85.5万老年人

高龄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是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介绍,为确保养老服务工作重点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北京市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也参照本政策执行。

来自北京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共有“老老人”69.8万人,其中,高龄失能老人16.36万人(经能力评估为失能老人的15.3万人、重度残疾的1.06万人),占比23.44%;高龄自理老年人53.44万人,占比76.56%。同时,还有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15.7万人。为此,政策覆盖范围老年人共约85.5万人。

郭汉桥表示,“老老人”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对照护者来说,“老老人”家属无论在生理、心理、工作、生活、时间、精力等各方面,压力都显著增加,“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正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正因此,“老老人”照料是养老服务之刚需,也是当下许多人对养老焦虑之所在。

“我们制定‘老老人’服务保障政策主要有四点考虑。”郭汉桥介绍,第一,突出资源统筹调配,坚持需求导向,把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第二,突出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培育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经营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好供需匹配问题;第三,突出医养协同发展,打通医疗和养老衔接环节的堵点断点;第四,突出要素支撑保障,从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首提养老服务生态圈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政策创新也颇具看点。郭汉桥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若干措施》除优化“老老人”补贴津贴制度、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深化“老老人”医养协同发展外,还提出要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首次提出以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为牵引,强化养老服务中心的资源统筹和服务调度功能、养老服务驿站的延伸网点功能、专业服务商的协同服务功能,推动形成共生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圈。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的计划,下一步将瞄准“老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刚性需求,进一步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持续扩大居家照护服务供给。

郭汉桥表示,首先将加强“老老人”需求调查。建立“老老人”养老需求调查和分析机制,全面摸清“老老人”分布状况和服务需求。依托北京养老服务“一网一端一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对“老老人”精准画像和服务跟踪分析。

同时,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统筹考虑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老老人”分布等因素,精准布局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逐步整合辖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康复护理、助浴陪诊、家政维修等各类专业养老服务商,构建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延伸网点,加盟专业服务商为协同网点,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协同,覆盖区、街(乡镇)、社区(村)全域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此外,还将强化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聚焦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加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供给,规范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居家上门服务标准。强化养老机构对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供给,规范设置护理型床位,推动开辟失智照护专区,提高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保障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相关新闻·

推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 北京养老助餐服务更便利

民以食为天,吃饭不便是老年人包括“老老人”面临的实际困难,解决老年人吃饭不便一直是北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10月9日,北京市民政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再次推动养老助餐服务便利化和服务质量提升。

《若干措施》提到,依托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鼓励养老助餐经营主体多元化、连锁化运营,因地制宜推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打造智慧用餐场景,优化老年人支付方式;采取社会化助餐、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整合物业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快递外卖等相关力量开展送餐服务。

郭汉桥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积极构建以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餐厅为主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延伸以及社会餐饮企业为补充的市场化助餐服务供给网络,在保障“老老人”用餐基础上对其他社会人员开放,确保老年餐价格优惠、品类丰富、服务可持续。

在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服务方面,北京市将因地制宜推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模式,采取社会化助餐、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整合物业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快递外卖等相关力量开展送餐服务,持续提升养老助餐服务品质。

此外,北京市还将与中国银联、北京农商行等部门加强对接,打通体制机制瓶颈,设计开发养老助餐服务板块,完善全市统一助餐平台,推动实现云闪付、微信、支付宝、现金等支付方式多元化。

事实上,解决老年人吃饭不便一直是北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自2022年以来,北京市陆续出台实施《关于提升北京市养老助餐服务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对区养老助餐服务考评办法(试行)》《北京市加快养老助餐服务发展的工作方案》等政策,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养老助餐点,优化助餐支付方式,建立老年人就餐补贴和养老助餐点运营补贴制度,重点解决“老老人”用餐问题。

例如,《北京市加快养老助餐服务发展的工作方案》就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北京市养老助餐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老年人就餐便利度、满意度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养老助餐服务示范点和优秀服务品牌,持续完善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养老助餐服务质量和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10家,覆盖北京市3/4的城乡社区;累计服务老年人12万人,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其中服务“老老人”和失能老年人4.3万人,提供助餐服务874万人次。

郭汉桥表示,未来,北京市将进一步提升养老助餐服务的便利化水平,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提升养老助餐服务质量,增强“老老人”群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