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70年代建设的5层单体住宅建筑,被分成55个模块,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从拆除到重建仅需3个月,相较传统建筑行业用时大幅缩短80%。这是MiC模块化集成建造技术给建筑施工带来的巨大变化。不仅如此,施工误差微乎其微、建筑质量稳定可控等,同样是这项新技术带给建筑产业的变革。
建筑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盖房子就像搭积木,每间屋子就像一个积木,通过叠放方式拼接而成,这项神奇的建筑技术,在近几年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中。其实早在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增多,装配式建筑技术也不断创新升级,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的出现,也为装配式建筑注入新鲜“血液”。在此次服贸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上,中海建龙带着最新型装配式建筑技术亮相首钢园。中建海龙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任刚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在设计阶段将建筑拆分为若干个模块“单元”,再将模块在工厂进行高标准的工业化预制(包括装饰装修、设备安装等),最后运送到施工现场装嵌成为完整建筑的新型建造方式。
作为北京首个通过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原拆原建”的北京桦皮厂胡同8号楼改建项目,从拆除整栋楼体到业主乔迁新居,总工期仅需3个月。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374平方米,建筑面积1194平方米,是一栋5层的单体住宅项目,共有20户居民。
任刚表示,传统建造流程首先需要先搭建结构,然后再做二次结构,这套流程是个串联式的,需要一步一步做,工序自然就拉长了。而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则是将建筑物的结构、内装、机电等工序在工厂自动化制造和系统化集成,工厂生产与现场施工双线并行,所以工期可以大幅缩减。
相对于传统建造来说,任刚表示,项目90%以上的工序在工厂内完成,可有效减少污染、材料浪费等环境污染,固废排放可减少75%。除此之外,施工现场仅需要将模块组合拼装即可,建造房屋工期可减少80%。
房屋更加精细化也是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的优势之一,“传统建造的房屋主要以手工建造为主,误差处在厘米级别,而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建造的房屋误差可以控制在毫米级”。任刚表示,因为这些功能模块在工厂采用数字化的技术,通过机器精密计算,统一生产预制,所以能精准把控每一个细节,从而有效地控制误差。
依托于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对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较多的房屋隔音效果、渗漏、卫生间反味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得益于模块化建造的工艺。任刚表示,通过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解决居民日常遇到的房屋质量问题,大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让居民住上“好房子”,也是这项技术的初衷。
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超1亿平方米
通过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高效提升了居民的居住质量,让居民切身地感受到了建筑行业技术升级带来的居住品质提升。在这背后,离不开一套集数字化、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多方面的智慧管理系统,也就是中建海龙自主研发的C-SMART智慧工地平台。
任刚表示,BIM技术和C-SMART系统实现了工厂、物流、工地、运维等环节的数据联通。在生产制造阶段,项目基于BIM装配式编码体系,为每个单元模块打上专属二维码,实现全过程信息跟踪;在施工建造阶段,应用C-SMART智慧工地平台,对项目全周期各要素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化运维;在资产交付和管理阶段,则依托集成数字交付(IDD)理念,建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和存档管理体系,还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2022年4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显示,到2025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55%。根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官网显示,截至目前,2023年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145.18万平方米,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为47.44%,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累计超过1亿平方米。
今年8月,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要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老房子也要结合城市更新,想办法把它改造成“好房子”。在方法和路径上,“我们将以科技赋能来提高建筑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
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的创新应用,则恰巧与该理念相一致。通过全流程透明化的服务方案,从生产源头就可以实时查看工程用料及生产工序,让居民住得安心。从社会效益来看,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的普及应用,对于居民追求“好房子”的品质提升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任刚表示,通过C-SMART智慧工地平台收集的数据,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让数据创造更多的价值,融合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助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多个城市试点,打造“智慧城市”
城市作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提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今年7月,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到,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推广绿色建材、清洁取暖和分布式光伏应用,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任刚看来,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在生产端由自动化设备完成客厅、餐厅、卧室等房屋建筑模块的流水线建造,在施工端通过智慧工地平台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减轻施工对周边交通、环境造成的压力,符合低碳环保要求,是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的极佳载体。
北京商报记者在与任刚沟通时了解到,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在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被广泛使用,香港则是国内最早使用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建造房屋的城市之一,内地多个城市近年来也加速推动MiC模块化集成建筑的技术运用。
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城市,近年来推出有关政策及技术标准文件以进一步推广及规范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据了解,中海建龙在内地累计有80余个项目使用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搭建,总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可以看到,虽然技术取得了创新,工期以及工程质量都得到了加速和提升,但是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来说,通过MiC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搭建的项目仍只占一小部分。
关于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任刚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对于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的规范标准制定需要一段的时间,并且目前仍在小规模试点中,因模块化建造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创造的价值还未完全显现,从短期直观上来看,相应的成本费用会高于传统建造方式。未来随着项目的增多,工厂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后,成本预算会大幅降低,综合价值会显著提升。随着新建项目的增多,居民对于这项技术的认可,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会得到更好地普及和应用。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李晗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