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今年的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最直观的感受是:科技与养老几乎“寸步不离”。
AI,智能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机器人、语言及图像识别等。当AI被训练到可以读懂人类微表情,并应用于心理健康服务时,数智赋能医疗将释放出怎样的产业潜能?
竹藤,世界上最具价值的非木质林产品,生长迅速、成材较快。当藤条的用途不止于手工艺品制造、家具等,而作为新型医学材料,应用于骨再生植入手术,能带来怎样的行业革新?
摄像头,人类智慧的产物,被广泛应用于安全监控、远程会议等方面。当摄像头的应用开始投射到健康监测、个人运动能力评估场景下,又会撬动起多大的消费空间?
从大型医疗器械到可穿戴监测设备,从定制化康养解决方案到医护到家上门服务,一方面,生产性服务贸易赋能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成绩斐然;另一方面,以生活性服务贸易激发扩大养老服务消费潜能大有可为。
无论是之于个体、家庭,还是老龄化逐步加深的社会,养老产业潜力巨大,老有所养意味着科技必须大显身手。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万科讲席教授梁万年指出,过去卫生健康体系愈发不能满足老龄化时代的需求。现有养老和公卫体系亟须朝着多层次、公益性、高效率改革。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引发业内强烈关注。
作为中国首部银发经济政策,从民生事业、产品供给、潜力产业、优化环境等方面为老龄经济规划顶层设计。
下沉社区、走向家庭,被视为未来养老产业的重要发展前景,这不仅需要医疗公卫体系的重塑,还需要产品供给的“唾手可得”。
通过一系列科技实践与技术突破,有利于实现医养结合、长期护理、临终关怀、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效融合,建立一套养老产业和健康产业的紧密联动系统。
尤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测算与建档,打通基层家庭医生签约,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养老机构的信息,都是老百姓的众望所归。
由此可见,基因里流淌着高精尖技术的智慧康养,要想走进大众市场必须要学会下沉。
走出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成为可以被百姓摸得到、用得了、可消费的智慧康养产品与服务,老有所养或许就不再是个沉重的话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