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创新发展正值重要周期窗口,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先锋与产业引领价值愈发受到关注。根据近日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成长路径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目前中国有523家独角兽企业,即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非上市公司,92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数据显示,美国在2014—2022年平均每年诞生约55家独角兽企业,在中国这一数据为38家。中国诞生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的年份是2021年,当年新增105家;其次是2018年,有95家。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独角兽企业更多依赖资本注入的传统成长模式遭遇挑战。新经济形势下,独角兽企业如何跨越发展瓶颈?什么是助力中国独角兽企业健康成长的更好模式及路径?
从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
2013年,美国一家名为cowboy的基金里,一个合伙人提出了独角兽的概念,主要指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非上市公司。那时移动互联网序幕刚刚拉开,字节跳动、滴滴等后来成长为独角兽的科技企业就诞生于这个阶段。
数据显示,美国在2014—2022年平均每年诞生约55家独角兽企业,在中国这一数据为38家。此外,中国诞生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的年份是2021年,当年新增105家;其次是2018年,有95家。
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多年来,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新质生产力是支撑和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独角兽企业正从模式创新为主导转向技术创新引领。
数据显示,独角兽企业引领新领域、新赛道发展,集成电路、清洁能源、人工智能赛道成为主要市场。在GPU(图形处理器)芯片、半导体材料、氢能、大模型等科技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有新的突破。
根据白皮书,上述523家独角兽企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的企业家50家,占比9.6%;其他科技推广服务业领域的企业43家,占比8.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领域28家,占比5.4%。这是独角兽分布最多的三种行业,也基本属于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兴产业。
从资本赋能到资源赋能
独角兽企业生于创新,长于资本,成于市场。
根据智本社金融研究院最新数据,以比亚迪、华为、联想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通过产投结合的方式扶持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截至2023年的数据显示,前10家龙头企业CVC(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机构中,有5家机构投资孵化了超过50家独角兽类企业,分别为联想创投、百度、阿里、小米集团、腾讯投资。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企业数量(投资规模)最大是BAT,但是投资独角兽成功率(投资质量)最高的是比亚迪、联想创投、华为旗下的哈勃投资,分别是31.3%、27.7%、27.1%。
一直以来,能否成功上市被认为是独角兽企业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白皮书》认为独角兽企业面临逐渐变化的海内外融资和上市环境挑战:海外上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强、企业出海上市壁垒略高。
《白皮书》指出,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局势和宏观经济形势,依赖资本注入的传统成长模式正遭遇挑战,过去“讲好商业故事—融资—烧钱换用户—境外上市”的标准路径,需要换个思路。
在和北京商报记者交流时,中国开发区协会制造委产业研究部主任谢良兵提到了天九共享的“第二曲线”模式。
天九企服董事长兼CEO戈峻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独角兽企业增长第二曲线’模式,是指平台不再是单一资本思维的信奉者,更是资源整合者和价值创造者,通过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和综合服务、创新布局支持,来突破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市场、人才、技术、管理、数据、合作伙伴等各种瓶颈”。
“这一模式说明,市场化的平台不仅关注短期的企业增长、即时效益,而且在探索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非常需要成熟的平台,用先进的模式、敢于尝试的精神,来帮助其获取资源,补齐成长短板,加速创新并实现市场扩张。中国需要更多的独角兽企业去竞争国际创新的优势权。”谢良兵说。
从区域产业到全域发展
梳理完创新和资本,市场和区域发展与独角兽企业的关系也是外界的关注重点。
《白皮书》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分布具有产业集聚效应,523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含香港特区)的61个城市。以省级单位来看,高居前三名的是上海、江苏和北京,分别有94家、85家、82家;广东、浙江、山东分别有74家、71家、22家。从全国范围来看,创新浪潮正持续扩散,中西部地区覆盖和渗透开始加剧。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方的创新能力、创业生态、产业布局逐步得以兑现的同时,各地为了培育独角兽企业均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这让更多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的后备军,不断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汇聚,成为各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同时,为培育独角兽企业,各地方政府还遴选了所谓的潜在独角兽企业,以大力支持其发展壮大——92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63个城市。其分布大体与独角兽企业一致。以省份分布来看,江苏以306家高居榜首,上海148家位居第二,北京、广东分别以140家和109家紧随其后;数量超过10家的仅有10个省市。以城市来看,上海、北京分居前两位,苏州和南京分别有135家和101家。
科技创新的比重亦在提升。从所属行业来看,有14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属于其他科技推广服务业领域,占比达到15.2%;10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属于研究和试验发展领域;7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同样是诞生潜在独角兽企业的主力领域。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