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材料设备的车辆来回穿梭,大型设备的运转声此起彼伏……盛夏时节,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隅北水”)的各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作,但大众印象中水泥厂漫天扬尘的景象早已不再,高耸的水泥生产线掩映在葱茏的树木和繁花中,厂区上方是清晰的蓝天白云。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困境和市场竞争激烈至“白热化”的环境下,传统水泥企业亟须探索出一条生存与发展并重的突围路,而作为全国第一家实现由传统水泥制造业向环保产业转型的金隅北水,如今又走上了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
/危废物变身生产燃料/
“3、2、1,开始!”伴随主控人员的话音,机械手臂通过智能算法的准确操控,将装有实验室危废物的纸箱抓取并安放在最适合的位置,再由缓缓启动的传送带,将纸箱顺着通道向水泥窑运输。传送带旁的显示屏上,代表各项信息的图标闪动着,各项数据动态更新着……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通过这条危险化学品废弃物自动处置系统,待处理的危险废物将被传送至最高1650摄氏度的高温焚烧炉内进行无害化处理。然而这些对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的废弃物有的则成为了生产水泥的燃料被利用。
危废物在水泥窑的处置简易理解只有一步:把危废物投入水泥窑高温烧掉。但细化下来却包含了,进入水泥窑之前的物料预处理,对危废物的运输、分选、混合,投放入窑时,也需要控制投加量和投加速度,此外还涉及危废物的空包装物回收、装车等多个复杂环节。
而在过去,危废物的转运要凭经验、靠人工,工作人员需要直接接触到危废物,而其中化学活性极高的部分危废物,一旦暴露于空气中还可能发生自燃甚至爆炸,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提升危废中转效率,研发新的转运技术也因此成为包括金隅北水在内的诸多水泥企业的新发力方向。
“我们首先确定了一个核心原则,那就是‘机械化替人、自动化减人’,从本质化安全这个方向逐步实现。”金隅北水总经理曾文飞谈道。
由完全的人工投入危废物起步,金隅北水对涉及系统进行四次迭代,开发了专门针对危废包装物分拣、倾倒的试验装置,并投入了废弃物自动倒桶系统,又加入了数字化仓储系统。“这些系统的研发和投用,将人工参与的环节有效压缩到了50%,本质性安全效果得到有效体现。三次创新解决了危废物需要人工投放的问题,但这一阶段,危废物的转运、输送仍以人力作为主要工作输出。
从人工参与50%的半机械化,再到人工参与0%的全机械化,中间隔着金隅北水团队的十几版方案和两年的时间精力,最终在一家酒厂里找到了新灵感。
“危废物在转运过程中不能发生剧烈的晃动和倾倒,运输线需要保证每一件危废物的稳定移动,这和生产线上的啤酒瓶是一个状态。”金隅北水研发中心主任王义春指出。
基于这个灵感,金隅北水引入了机器人系统,并实现了危废物外包装的标准化预处理,通过机械手臂,能够实现自动倒桶、计数、称重、判定残留物等一系列智能化操作。“安全生产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从细节再细节处入手。”王义春如是说。
/尾气压力变绿色财富/
在推广前沿的节能减排技术与实施深度减排改造的大背景之下,水泥产业向更加绿色、低碳的转型路径迈进的同时,也找到了以环保技术赋能更多业态的新思路。
不过,不论是水泥生产还是危废物协同处置,都面临着碳减排压力。当前采用的节能措施及石灰石原料替代技术难以完全满足行业减排需求,业界也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可再生新能源、低钙熟料、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CCUS)等前沿技术路径。
在金隅北水的厂区东北角,一栋即将投用的建筑里,员工们正在对设备和控制室的系统做着最后的调试。
现场工作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指着临近的几个银灰色的圆球建筑和几幢灰色的“大烟囱”说道,“这片区域占地面积大约1万平方米,从地上1层至3层,涵盖了二氧化碳装置、压缩机房、干冰生产厂房、产品罐区、控制室、循环水系统、雨水收集池七个部分,能够实现对水泥窑尾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并经过纯化达到食品级标准,捕集回收后的二氧化碳还能成为让大棚里的果蔬更香甜可口的肥料、石油开采行业进行驱油并永久封存到地下进行矿化等,即实现了温室气体的减排”。
“现阶段,金隅北水这条‘10万吨碳捕集、封存、利用科技示范项目’正加快推进,预计能够通过捕集回收的二氧化碳,生产3万吨/年的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和7万吨/年的干冰。”曾文飞谈道。
曾文飞进一步解释道,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而化肥主要提供的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化学元素,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助力下,能够直接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碳源,从而减少了对土壤养分的依赖,也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从而有助于稳定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智能算力+新能源/
向新求质的背后,是一座工业老厂区转型谋新的决心。
创立于1992年的金隅北水,前身为北京水泥厂有限责任公司。现阶段,金隅北水可处置危险废物名录总类46类中的29大类,基本覆盖全市各类产废行业,有效保障了北京全市各类危险化学废弃物及时有效处理,年处置能力为危险废物10万吨、市政污泥3万吨、污染土10万吨。
从传统的水泥生产行业,金隅北水已变成了向集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固体废物治理、水泥制品制造、食品添加剂生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环保科技企业。“更长远的目标是向智能化转型,打造以智能算力和新能源为主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曾文飞谈道。
金隅北水公司这一转型路径,不仅着眼于自身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更回应了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
下一步,金隅北水计划基于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算力中心,曾文飞谈到,算力中心作为支撑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和发展对于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基于可行性考量,一方面,厂区土地资源丰富,且具备大型变电设施以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另一方面,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已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与人才储备。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产业链的重构和协同创新,以产业融合为发展之机,坚定走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之路。未来,金隅北水将进一步构建创新体系,用数字化、智能化思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曾文飞如是说。
北京商报记者 韩昕媛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