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给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表彰他在酵母菌特性方面的突破性研究。这一奖项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认可,也揭示了酵母菌在科研中的广泛应用。
大隅良典曾说:“我们可以借助酵母菌,回答有关生命本质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当我们认真审视酵母菌这种无处不在的单细胞真菌时,会发现:从海洋到陆地,从温泉到极地,从科研到生活,酵母菌都以独特的作用,默默地参与并影响着这个世界。
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普遍性,赋予了酵母菌无尽的多样性。截至目前,已经发现的酵母菌种类超过1000种,它们有共同的特性,但又差异巨大。酒的酿造便是酵母菌的神奇用途之一——酵母菌代谢生产酒精,合成各种风味物质,与其他微生物一起,共同产生了白酒、啤酒、葡萄酒等各具风味的酒产品。
酵母菌的神奇之处,远不止酿酒。它还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我们的生活中,用途之广远超我们的想象。
且看酵母菌上天人地、无处不在
作为自然界的生存高手,酵母菌无论是在营养丰富的理想之地,还是在高海拔极寒之地、赤道深海等低温缺氧的极端环境,皆能觅其踪迹。甚至,在太空中也能存活。
酵母菌还能用于化妆品。例如,一家化妆品公司在喜马拉雅山脉腹地发现了能够在零下80℃生存的极地酵母“喜默因”,并将该酵母代谢产物应用于多款化妆品,帮助人们护肤抗衰。此外,在马里亚纳海沟11000m深的位置,人们还发现了红酵母属酵母菌。这种独特的酵母菌,在极地土壤、植被、岩石、海洋、冰川等区域中都能发现。
在这些极端环境下,酵母菌是如何生存的?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面对极端条件,酵母菌会通过有性繁殖产生“种子”——孢子,静静等待春天的到来。它们休眠、忍耐,直到环境改善,生命力较强的酵母菌便再次焕发生机,繁衍出新一代的族群。正是这种在逆境中求生的智慧,揭示了自然界物种进化的奥秘。
除自然界之外,酵母菌还悄然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啤酒,根据发酵工艺的不同,可分为艾尔啤酒和拉格啤酒,两者都起源于欧洲。大部分工业化量产的啤酒、德国黑啤,都由拉格法酿造而成。让人意外的是,拉格啤酒的野生酵母“祖先”,有研究表明竟然诞生于距离欧洲万里之外的青藏高原。
尽管“祖先”来自青藏高原,但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国,酵母菌种却长期严重依赖进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商业啤酒酵母株系没有一株中国本土菌种。其中法国乐斯福集团和加拿大拉曼集团便占据了中国90%的精酿啤酒酵母市场。面对这种境地,中国科研团队在近几年不断研究实验,完成了几千余株菌种的测试,筛选培养出10余种优异的中国本土酵母菌株,打破了此前的尴尬局面。
(电子显微镜下的酿酒酵母)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衣服上也可能附着有酵母菌?当衣物长时间未清洗或清洗不彻底、衣物洗后没有及时晾干、放置在温暖潮湿的室内或密闭的衣柜时,都容易促使酵母菌肆意生长。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导致衣物纤维被腐蚀,致使衣物变色、破损等问题,严重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红肿、脱屑,甚至诱发败血症等。
酵母菌是一个枝繁叶茂的庞大种族,有酿酒酵母、面包酵母、野生酵母、裂殖酵母等。每个种类的酵母菌生活习性都存在差异,散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释放绚丽的魔法。
微生物界的“大高个”魔法师
如果把微生物世界看作地球,那么酵母菌就是一个国家,其中居住着超过1000个民族,总数不可估量,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酵母菌通常身材高大,平均比细菌大几倍甚至十几倍。酵母菌还长相各异,有的呈球形和卵形,还有的长得像腊肠、柠檬或藕节。
酵母菌们本领强大。它们能在无氧的环境下,把果汁或麦芽汁中的糖类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使糖变成酒。它们能使面粉中的糖类发酵,产生二氧化碳,蒸煮时二氧化碳受热膨胀,馒头就变得松软了,所以被称作发酵之母。
(电子显微镜下的酿酒酵母)
大部分酵母菌的营养丰富,它们体内有一半多都是蛋白质。据测算,100克干酵母中的蛋白质,相当于500克大米、217克大豆、250克猪肉的蛋白质含量。很早,德国人便发现了酵母菌的营养价值,甚至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研究开发了食用酵母,因外形像猪肉和牛肉,也被称作“人造肉”。随后,多个国家纷纷效仿,解决了当时的很多食物问题。因此,食用酵母与原子能、青霉素一起被称为二战中的“三个伟大成果”。
与大多数生物相似,酵母菌们喜欢在适宜的环境群居,喜欢一起工作,效率成倍增加,有时可能还会像人类分泌“荷尔蒙”一样产生香气。
在茅台酒厂便流传着一个与酵母菌相关的趣事。堆积发酵时,制酒工人会将料堆表面是否出现白层作为入窖的标准,称作“蚂蚁蛋”,研究后发现“蚂蚁蛋”其实是数量庞大的毕赤酵母聚集。此外,技术团队将毕赤酵母放在不同的温度、酸度下进行培养时,总是会有浓郁的粮食香气,研究后发现是它们产生的乙酯类物质,这也是茅台轮次酒粮香的来源。
在微生物世界中,酵母菌这个大家族“人才辈出”。像毕赤酵母这样才华横溢的成员还有很多,大家默契合作,造就了令人陶醉的美酒杰作。茅台镇作为酱香型白酒的圣地,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种酵母菌施展才华的舞台。
酵母菌在“中国第一酒镇”
茅台镇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不仅在于悠久的酿酒历史、独特的气候等,还在于当地独特的微生物环境。这是茅台镇不可复制性的核心原因之一。
茅台镇四面环山,三山环绕、一水中流,年均温度为18℃,夏季最高温度可到40℃左右,冬季气温也不会低于0℃。昼夜气温相差很小,这让在茅台镇几乎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都非常适合微生物的繁殖。独特的地理环境让茅台镇形似一个天然的发酵车间,滋养着酵母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加上千百年来的酿酒历史,整个茅台镇都充满了酿酒所需的微生物。
(茅台镇)
以独特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为基石,茅台镇人民千百年不断探索,总结出“12987”酱酒酿造工艺。熟悉酱酒的朋友都知道,酱酒酿造工艺中的一项显著特色便是“高温”,这已成为区分其他香型白酒的重要特征之一。除了前文所述特殊的酵母菌类型,像酿酒酵母、生香酵母等酱酒酿造过程中常见的酵母菌,其适宜温度通常在25℃-30℃之间。面对茅台镇酱酒酿造过程的高温,酵母菌怎么扛下来的?
我们以国台酒为例,制曲温度可达到60℃以上。有研究发现:酵母菌的数量从制曲开始,在曲房升温时有所上升,然后渐次递减,在25天左右几近灭绝,或以休眠状态保存或部分衰老死亡。如若没有酵母菌,那发酵产生酒精就无从谈起。酱酒酿造是如何解决此事,弥补大曲酒精发酵能力不足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就是堆积发酵。堆积简要来说是在入窖之前,将糟醅进行摊晾降温,撒上曲粉堆积成圆锥形。有研究发现:通过比较堆积起始与结束时酵母的种属发现,不同轮次堆积过程中酵母种属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甚至增加数倍。
全国白酒行业著名专家周恒刚等通过对堆积工艺的研究后认为:堆积能够网罗、繁殖微生物,起到二次制曲的作用。
(国台数智酒业集团智能酿造车间)
相亲相爱的微生物家族
酵母菌是参与白酒酿造的众多微生物的一种。酵母菌与其它微生物共同协作,最终酿造出了色彩缤纷的白酒世界。酿酒企业要想产出高品质的美酒,就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摸清酵母菌等微生物的习性,为其生存创造适宜的环境。
(国台数智酒业集团部分科研人员)
比如,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的建立就是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一环。2006年,国台开始建立微生物菌种资源库,这其中酵母菌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目前,国台研究确定了13个种属的201株酵母,5个种属的25株乳酸菌,11个种属的112株芽孢菌,解析了国台酒品质背后的微生物基础,为发酵调控技术提供了素材。同时国台还建立了酿酒微生态“菌系”评价体系,精准量化了酿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种属相对丰度范围。
根据对微生物的长期探索,国台科研团队摸清了酱香型白酒发酵进程微生物的演替规律。例如,国台酒进行四轮次发酵时,粟酒裂殖酵母、拜尔接合酵母、库德里亚兹毕赤酵母、酿酒酵母、乳酸菌率先大量繁殖,推动酿酒进行。进入窖池七天后,粟酒裂殖酵母则遥遥领先,发酵结束时,乳酸菌又成为唯一的优势物种。
国台酒对于微生物的研究已经已经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近些年,国台科技研发硕果累累,多项科技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台始终坚信,科技创新是酒类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实现行业全面提升的发展方向。
国台创始人、国台数智酒业集团终身荣誉董事长、创新生产力总师、国台研究院院长闫希军曾说:“我们的核心工作,就是给这些看不见的酿酒大师做好‘保姆’工作。”
每一滴国台酒都是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共同杰作。这些神奇的酵母菌,上天入地,无处不在,既隐匿于空气之中,又栖息于谷物之间,展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它们是“看不见的酿酒大师”,凭借强大的魔法,将粮食化作美酒,实现了从原料到佳酿的蜕变。
参考资料:
1.吕鑫,陈友军,余琳,陈瑗,陈学强. 白酒中产风味功能微生物研究技术应用进展,酿酒科技,2024;
2.卢君,山其木格,李长文,彭晓培,孟天毅,周欣乐. 酱香型白酒酵母菌群快速鉴定及发酵性能初探,中国酿造,2017;
3.陈绍依,郎莹,邱树毅,吴伯天,胡胜兰.,周鸿翔. 茅台镇不同区域酱香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产性能对比,食品科学,2023;
4.胡春红,李新涛,卢君,林良才,张翠英,李长文,叶正良,肖冬光. 酱香型白酒酒醅堆积过程酵母菌、酶活力及代谢产物变化规律,中国酿造,2024;
5.杨荞玮,酵母菌的应用研究进展,中国食品工业,2024;
6.蒋红军,茅台酒制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演替及作用规律,酿酒科技,2004;
7.谭壹,晏培,李冰冰,任婷婷,卢君,尹学忠,罗桂花,曾大刚. 酱香型白酒功能微生物的应用研究进展,中国酿造,2024;
8.李长文,徐岩,卢君,陈双,孟天毅,方程,冯海燕,杜海,王凡,何映霞,闫岩,王露露,唐平,向丹华. 茅台镇核心产区酱香国台酒风味特征及生物活性组分研究,江南大学,2022;
9.熊子书. 中国酿酒酵母菌的研究——不同酒类酵母筛选与应用纪实,酿酒科技,2002。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