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山川共鉴,际会风云” 国泰基金2024年中期机构策略会上,基金经理李海分享了他对于2024年度消费市场潜力与趋势的展望。具体观点如下——
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与乐观前景
尽管当前市场各方对宏观经济形势看法存在分歧,但是经济整体向好的基本面仍然为乐观观点提供了支撑。
人口结构分布方面,名义上达到中产阶层的群体规模约有3至4亿人,在全国人口的占比约为30%,仍然有10亿人的生活水平处于富裕线下,且具有较强的动力和能力去追求富裕生活。而这10亿人的存在也证明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广阔和纵深,而机会正蕴藏其中。
收入方面,中国居民还远远没有达到富裕的状态。2023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约为5000美元,与发达国家普遍在3至5万美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在过去10年间,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每年6%的较高速度增长。即使未来存在增速有所放缓的可能,但是仍然处于中高速增长的区间。
消费升级还是降级?理性消费在兴起
近年来,“消费降级”成为各大网络平台上频频出现的一个热词,但我们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以拼多多为例,其在近年快速崛起的业务和亮眼的财务表现并非是来自于一线城市消费者从其他平台转向拼多多,而是三四线城市、县城,甚至农村市场的居民开始接受互联网购物,这不仅提高了消费的性价比,同时也接触到了更多品牌产品,本质上是一种隐形的“消费升级”。而且京东等一二线城市居民常用的电商平台并没有出现下滑,而只是增速变慢,其业绩数据也能为此提供佐证。
现制茶饮同样也证明了消费的升级。一线城市以喜茶和奈雪的茶等茶饮品牌为主,而三四线城市有蜜雪冰城密集分布。虽然蜜雪冰城在售的冰淇凌或冰美式咖啡都不超过5元,但也深入改变了当地民众喝凉白开或瓶装饮料的消费习惯,同样是一种消费的升级。并非原来喝喜茶的消费者,改变习惯去选择蜜雪冰城。以此类推,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保持相对稳定,也说明并非瑞幸咖啡抢走了星巴克的客户,而是培养了一批新的接受喝咖啡的用户。
“消费降级”的论调背后反映出消费者对“性价比”和“理性消费”的追求。这与当前中国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契合,高性价比商品和服务更能够发掘和转化潜在的消费需求;此外,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和青年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媒介素养,也日益弥合了信息不对称的鸿沟,让消费者在消费决策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理性。
潜在机遇:国货浪潮、饮料市场与宠物食品
从整体着眼,暂时的逆风背后也有机遇频现,当下理性和追求性价比的消费风尚也揭示了新的投资机会:
国货浪潮宠物食品饮料市场
近两年,化妆品市场中掀起的国货浪潮引人注目。自去年起,在618和双十一两场购物节中,国货化妆品品牌不仅在销售量上位居同品类市场第一名,同时销售增速也拔得头筹。在此脉络下发掘投资标的,有较大可能找到比较显著的投资机会。
这一趋势也出现在宠物食品赛道中,国产品牌不仅在618和双十一双双拿下亮眼的规模和增速表现,同时也在全世界的市场里拿下了第一的好成绩,昭示其蕴含非常巨大的投资机会。
饮料市场中,如果说瑞幸是白领的咖啡因,那么东鹏特饮可以认为是蓝领的咖啡因。生活和工作中都难免需要一些咖啡因的刺激,来获得更多动力和能量去奋斗。以此类推可以发现东鹏特饮等快速崛起的功能性饮料企业,也能提供投资机遇。
市场分化与投资策略:超越两极化的思维
在面对红利风格避险资产与成长风格资产的市场结构性分化问题时,我们认为这两种资产之间的分化可能已经结束,即红利阵营中的一些伪红利已经结束,而成长阵营中的一些基本面强的成长股已经崛起。投资者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探寻背后的趋势和原因,而不是静态地看待市场。
在当下价值较为凸显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应该更加关注基本面强的成长类资产,走出偏见的舒适圈寻找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收益稳定、分红率相对较高的低风险资产。
批判性看待经济学家的预测
市场上同样也有经济学家预测认为,中国经济正在面对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双重压力,进而偏向于配置低风险资产,对高端可选消费品保持谨慎。
虽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市场,但我们仍应对此观点的得出方法和过程保持谨慎。他指出,一些经济学家往往采用线性外推的方式对未来进行预测,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深刻,但实际上对投资决策的价值有限。他提到,过去类似的预测导致了错误的投资决策,例如,近两年前有经济学家预测新能源将是未来十年的投资热点,但实际结果使许多投资者遭受了重大损失。
我们对于当前的资产配置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现在是增加权益资产配置的良机,而不是回避它们。他并没有详细讨论具体的投资品类,如高端白酒,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对权益资产的积极态度上。
注: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