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在明:传承雷锋精神 谱写公益之路

出处:宿迁网 2024-07-10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

“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台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这两句话出自雷锋的日记,短小却蕴藏着极大的内力与深意。

百姓们对雷锋所做的好人好事早已如数家珍,他的因公牺牲成为大家心中的遗憾,在每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各大省市也相继开展各项活动,以此纪念雷锋同志,同时雷锋精神在一辈又一辈的人身上得以延续,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

现代社会的科技、人文、教育等多方面快速发展,雷锋精神也不再局限于单一个体,它被浓缩到社会空气因子当中。每个在社会中生长活跃的团体、组织、企业都受此滋养,成为现代雷锋的一个又一个缩影,举齐力发展社会的公益慈善事业。

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在明律所”)也是这些缩影中的一份子,在成立的12年里,秉承“正义、诚信、融合、责任”的精神,凭借出色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实战经验,专注于行政法征迁领域,其业务已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累计上亿元。秉持为社会民众权益保障发声的责任初心,备受业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微信图片_20240627133946.jpg

为了进一步履行律师社会责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创始人杨在明的号召下,在明律所持续每年开展线下普法咨询会,前往全国各地,由律师通过一对一咨询、专题宣讲、互动问答等方式,解答当地百姓民生法律疑问。信息显示,仅2023年,在明律所“百城行·公益普法”遍及80余个城市,参与律师500余人次,覆盖群众5万余人。

f63100d6aef1ea723650a27d7d3da17.jpg

法治社会中,律师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无异于雷锋对于整个国家的意义,律师事务所,承担着培养“现代雷锋”的使命,他们既是行动者,更是摆渡人。公益慈善事业不是儿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支持。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作为行政法领域的代表,毅然加入公益大军,助力残疾公益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企业发展和残疾人公益同行,尽最大能力给予残疾人帮助,以解决他们法律咨询难、请律师难等问题。

恰巧地是,早在2016年,经中组部原部长、中国集体雷锋评委会主任张全景同志批准,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被授予全国首家“雷锋律师事务所”光荣称号。冥冥之中,在明律所与担任“现代雷锋”角色似乎早已注定,向社会传递善意、为百姓减轻困苦是一份必须要做且还要做好的大事。这份庄严的称号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与动力。

微信图片_20240710113045.jpg

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刘卫东曾在授牌仪式上表示:“现在确确实实需要一些甘当螺丝钉的人,需要一些从一点一滴做起的人,也需要一些爱岗敬业、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集体当中的人,没有这些人的努力,我认为,一个集体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想把雷锋精神贯彻到律所的工作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有两点:首先是发扬专业精神,用专业知识为当事人提供最好最优质的服务;其次,要有勤勉敬业的精神,尤其是从事拆迁领域的律师们,可能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比较多,除了敬业之外,也要注重做事的方式方法,在为他人维权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

微信图片_20240628134041.jpg

杨在明受聘2024《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

刘卫东的这番话是对在明律所践行雷锋精神的最好证明。公益事业不在大小,在于是否用心持久,在明律所未来将持续以身作则,呼吁更多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加入到公益事业当中,延续雷锋精神,发展公益之路,助残扶弱,促进社会融合。

图片来源:企业供稿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