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推荐

别让查分“名场面”成了炒作接力棒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杨月涵 网编:王巍 2024-06-26

连日来,多地高考陆续放榜,成绩的揭晓在互联网上频频有热搜出现。在天然流量的加持之下,各种查分名场面经常沸腾。

金榜题名,自古以来便是人生大喜,想要分享喜悦的心态再正常不过。而网友的满屏喝彩,既是对高分考生的祝福,也是人们对天道酬勤、昂扬向上的肯定。

但当类似内容反复出现,甚至有了“霸榜”社交媒体的趋势,味道仿佛就变了——刷屏的查分名场面、被反复讨论的“高考屏蔽生”,是否已经成为炒作的接力棒?

比如,屏蔽高考分数,初衷是减少社会对高考成绩的过度关注和不当炒作,本质则是为了打破唯分数论、唯名次论,维护教育公平,保持友好的氛围。

几年前“一批成熟芒果有1320个,600克以上有100多个”等五花八门的“丰收喜报”和“黑话”,让人啼笑皆非。而被广泛讨论的“高考屏蔽生”,也在“屏蔽的每个人都可能是状元”的猜测中放大了炒作和焦虑。

“高考是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点”的观念深入人心,也因此成了注意力高地。平台出于对流量的追求,各路机构出于引流、敛财的目的等,有意无意地成为炒作高分考生的背后推手。

所谓的查分名场面,背后真真假假,难免有人借机炒作、蹭热点、赚流量。

高考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学霸”值得尊敬,但不该成为打小算盘的名利场,高考本身更不该成为流量的话题池,年复一年拿出来“遛”。

谨防炒作死灰复燃,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这也更说明需要相关部门“升级”防控手段,加强禁令落地督导。

对平台来说,也应该破除“唯流量论”,屏蔽查分名场面、“高考屏蔽生”等话题,毕竟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在教育改革这个大话题之下,警惕“新型高考状元”炒作的另一层意义,则在于强调对普通考生更多的“关怀”。

刷屏的查分名场面反复出现,人们看到算法茧房、流量加持下被筛选出的结果,为别有用心的人做了嫁衣,却有可能忽略了那些“平凡”但同样努力的考生,给他们制造了格外的压力。

查分让人紧张,看人查分让人焦虑。高考不是一考了之、一锤定音,成功的定义也不该被流量化的热搜所牵引。

高考之于每个人,意义不同。我们可以为好成绩点赞,也可以为更多“沉默的大多数”加油。唯独“考场”不应该成为流量场,更不该成为制造焦虑的舆论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