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特刊

创投市场:提升从IP到IPO成功率

出处:北京商报 网编:王巍 2024-05-15

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年度热词。我国在积极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鼓励发展创业投资(VC)、股权投资(PE),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随着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投资行业有望迎来更多创新和发展机遇。”盛景网联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燕感慨道。

而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在PE/VC行业投资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刘燕坦言,相关项目如何跨越从IP到IPO的“死亡之谷”,是从投资到退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商报

IPO的孵化器

“公司已举办了6期盛景AIGC创业挑战赛,大概有1000多个AI项目申请,我们再从中遴选出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可以看到创业者在围绕千行百业将AI技术应用于多个行业,如招聘、编程、客服等。但AI技术进入某个产业领域后,通常要带来5—10倍的效率改善,才能在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刘燕说道。

2007年,刘燕开启创业之旅,联合创立的盛景网联,成为创业孵化机构大军中的一员,主做培训和咨询,赋能广大中小企业。除了将辅导的企业推向资本市场,盛景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旗下投资平台盛景嘉成于2011年成立,聚焦于科技创新投资,管理130亿股权投资母基金和直投基金。

对于PE/VC行业而言,科技创新投资践行已久,在孵化器的“遮风挡雨”下,数十万科技创新企业IP得以生根发芽。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产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在科技创业孵化方面,创业孵化机构总收入大于800亿元,孵化器在孵企业24.8万家。硬科技企业培育方面,在孵企业R D总支出(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930亿元,在孵企业研发投入强度8.6%,孵化器累计毕业企业24万家。

然而,创新也往往面临风险与失败。在关注科技创新企业、协助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如何提升“投资—退出”的成功率,成为投资人们关注的重点。

“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发展过程中发现,经济发展要靠科技支持,但有大量的科技赛道和科技机构掉入‘死亡之谷’。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帮助科技项目从概念阶段(IP)成功过渡到公开上市(IPO)跨越‘死亡之谷’,也是投资到退出过程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刘燕说道。

对此,刘燕提出需要建立极简战略思维,聚焦核心客户、核心需求、核心产品、核心销售系统。同时,刘燕还提到了“CIC产业孵化”概念,即通过上市公司、产业集团与创新企业、科学家(技术专家)、赋能机构的四方合作将上市公司、产业集团的隐性资产最大化、隐性负债最小化,促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通过与创新企业合作,实现“大手拉小手”,从而提高“投资—退出”的成功概率。

壮大耐心资本

科技创新需要耐心资本的长线支持。早在2022年8月发布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曾指出,鼓励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深入落实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创投企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章节中也提到,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

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提到,早期基金存续期短,过早追求退出,不利于硬科技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坚持长周期创新,股权投资支持早期科技创新的效果受到较大影响。我国股权投资基金多采取“4+3”(投资期4年、退出期3年,下同)或“5+2”模式。基金到存续期后,需按照事先约定退出企业股权,对基金进行清算分红。但对于被投企业而言,此时正处于高速发展关键期,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解决基金退出问题,影响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米磊认为,可以通过三方面内容加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投资体系,更好地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一是做大国家母基金规模,二是做强市场化股权投资,三是开辟多元化退出渠道。

抢先布局未来

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会带来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发展。

《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八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研制,同时围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九大未来产业领域前瞻布局。

未来投资策略上,刘燕表示,看好AI、低空经济等行业企业的发展潜力。她认为,AI赛道主要分为算力、模型和应用三个层面。算力部署被视为新基建,主要由政府主导,芯片技术是算力层面的关键。应用层面,自动驾驶、Agent、人形机器人等被视为重要的应用领域。

米磊则认为,未来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在于硬科技。他提到,“对于未来,我们判断能源、交通、信息、生命和材料等领域都会产生巨大的变革,因此我们也在逐渐加大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的投资和布局,比如,信息革命领域里的光子芯片、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领域包括先进储能、先进电池和可控核聚变;还有交通领域的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