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基金券商频道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金融助力“双碳”新方案!对双碳赋能程度成机构投资重要指标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刘宇阳 郝彦 网编:孟凡霞 2024-04-27

服务好双碳战略,既是金融行业的责任,也能为金融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4月27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召开。数字化技术在生态绿色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成为业内共识,而金融作为“推手”也在撬动绿色技术创新中也成为关键。与会嘉宾表示,当前,绿色产业、绿色金融都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阶段,未来仍将面临巨大增长空间。双碳和数字化结合会是未来的常青行业,广阔的投资机会也蕴含其中。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绿色技术投资前景可观

4月27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召开。

回顾2020年9月22日,“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首次被提及,如今,已步入第四年。伴随人工智能、大模型、5G在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数智化技术现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更日渐在“双碳”目标的实现中显现出重要作用。

数智化主旋律叠加落实“双碳”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绿色技术投资规模持续扩大,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技术投融资市场。金融行业在其中的助力作用也责无旁贷。2024年4月10日,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在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方面提出,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等。

中金公司董事长陈亮表示,据中金公司的估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的绿色投资总需求将达到139万亿元。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中国来看,绿色产业、绿色金融都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阶段,未来仍将面临巨大增长空间和广阔发展机遇。

从金融行业在绿色技术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看,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总监罗伯特·汉森认为,“金融行业处于需求与供给端中间。德勤中国在此方面的实践聚焦于帮助机构解决方案商业化,获取技术、碳汇方面的洞察等”。

需降低新技术规模应用的门槛

而作为金融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北京银行副行长戴炜,中关村前沿基金董事长、合伙人贾振钊,北京华德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鹏等也在论坛上分享了当前投资绿色技术的案例以及投资焦点。

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上,戴炜举例称,“京行碳e贷”应用绿色技术产生的碳减排效益与贷款的利率挂钩,为绿色项目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依托综合金融服务支持清洁能源的前沿技术开发,信贷资金支持氢能产业。此外,北京银行亦推出碳资产质押融资服务,首单业务支持林业碳汇领域的科创企业。

戴炜认为,在碳中和的目标驱动下,人类社会必将迎来一场以节能降碳为特征的系统性变革,而降碳的关键在于降低绿色溢价,高绿色溢价是制约碳中和进程推动的重要因素,有赖于从政府的政策、投融资、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形成合力,降低新技术从实验室到规模应用的门槛。不过,从投融资角度看,目前在金融支持绿色技术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信息不对称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押品不足和估值难。适用于传统的抵质押融资模式的资产有限,前沿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评估。此外,需求侧金融服务也有待丰富。

陈鹏对绿色技术的未来表示看好。他认为,双碳和数字化结合会是未来常青的行业,氢能赛道是其持续关注的焦点。陈鹏直言,把信息化技术、能源体系和“双碳”体系结合起来,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投资机会。

也有机构关注相关企业对传统产业的赋能。贾振钊表示,其投资了不少新能源企业、人工智能大数据企业等,会更加关注于对传统产业的赋能情况,对双碳赋能程度成机构投资重要指标。贾振钊举例称,其投资的企业针对传统供热行业智能化改造的服务,该企业基于大数据模型算法,优化供热中的关键环节,例如阀门大小、水流、水压等,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远程控制。未来,电力、水力、物流等需要调配的行业均存在上述降本增效的空间,其中,也更需要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助力。

投行角度看,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绿色技术行业负责人、董事总经理陈泉泉认为,投行对于技术企业不仅是融资的过程,也是在长期过程中服务客户,了解大量客户需求、投资者需求,进一步熟悉行业,才能助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北京商报记者 刘宇阳 郝彦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