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数智技术推进新质生产力创新涌现的机理与路径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作者:陈端,叶晨桑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4-04-18

一、新质生产力演化的内在机理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在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但其背后折射的却是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内生性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以传统能源和资源消耗为基础的工业经济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动能在逐步减弱,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数据要素为支撑,场景更新为牵引,新型消费和服务逐步取代投资、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从过去的“资源—产品—废物”单向链条模式转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深层次循环模式,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

新质生产力的演化是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演化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新质生产力中的“生产力”是以“高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生产力,而其中数智密集型的资本在全球竞争领域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智慧机器人正逐渐取代传统脑力劳动,并将不断完成对传统体力劳动机器人的“大规模替代”,智慧电网、智慧道路等智能基础设施取代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建筑材料取代传统建筑材料,智力资本取代传统资本,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等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机器人等。

新质生产力就其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而言,是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推进和开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陆续代替手工工具,从而推动资本的大规模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标准化、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让生产成本极大节约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第三次工业革命体现为互联网科技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融合,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其表现为制造业的数智化、网络化、绿色化,以此为基础将使生产方式由大批量生产转为个性化定制生产和分散式就地生产,而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从工业革命的角度看,“信息化生产力”是在机械化生产力、电气化生产力、自动化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演化而来的一种生产力形态,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下半段,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数智化”及其“数智技术”的发展水平。

1

信息技术被视为数智技术的基础,而数智技术就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陆续出现的更高级别、更高层次、更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数智技术让原本散落在各个领域及场景中的资源实现了网络化联通与集成化协同,借助资源体系的边界扩张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带动生产力在质量、效率、动力层面的变革与提升。总体而言,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形成的根本性成果,也是与科技革命伴生的商业模式、管理体系、社会运行机制演化的趋势性结果,而新质生产力效能的发挥则有赖于我们在制度设计和技术创新层面的主观能动性、资源投入力度与创新协同合力。

2024年2月6日,OpenAI继2023年推出ChatGPT之后,公开发布了文生视频模型Sora,Sora作为“现实世界的物理模拟器”,可以超越既有图像资料结合现实物理原理创建长达60秒的视频,其中包含高度详细的场景、复杂的摄像机运动以及充满活力和情感的多个角色,这意味着AIGC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其与各类产业场景之间的结合亦有了新的想象空间。龙年A股开市以来,Sora概念股连续多个交易日大涨,多股实现涨停。OpenAI首席执行官奥特曼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借助Sora带来的流量效应顺势宣布启动总投资达7万亿美元的AI芯片计划,这个数字相当于同期英伟达、英特尔、微软、谷歌等加起来的总市值。

Sora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奇点已经到来?以AI软件开发为主线的OpenAI为什么要大手笔布局芯片产业?笔者认为,Sora作为AIGC领域的标志性突破事件有其自身价值,但就创新能级而言,尚算不得一个革命性的历史时点。驱动下一轮系统性变革的引擎性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纷繁复杂、形式多样的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被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从众多表象事物中抽象出来,其作为新生产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受到高度重视;第二个是社会生产和社会问题解决的思路,被模型化简化和智能化赋能,从而降低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性成本和摩擦力。第三个是能源革命和算力革命,以当前“硅基文明”的扩张速度,如果社会范围内没有对应的能源革命支撑,未来可能因为放量增长的新应用场景能源这一基础战略资源的紧张而加剧矛盾。

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新一轮跃迁式发展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因素

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IoT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持续演进,新一轮的社会生产力跃迁式发展,促使中美两国基于大国博弈和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考量加速布局,但在具体路径和策略上则呈现出鲜明差异。

中国在新型举国体制支撑下打造创新合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特别指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答题,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培育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抢答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2023年10月24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成立;2023年12月31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实施“数据要素 ×”行动,就是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推动数据要素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协同,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1

部委层面关于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政策精神在企业经营主体层面也得到了快速响应。国务院国资委在“AI赋能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中强调,中央企业要把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全局工作中统筹谋划,深入推进产业焕新,加快布局和发展智能产业。要夯实发展基础底座,加快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更好发挥跨央企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开展AI+专项行动,强化需求牵引,加快重点行业赋能,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打造从基础设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决方案的大模型赋能产业生态。

几乎在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开启了技术驱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但与中国新型举国体制支撑创新不同,美国在路径上鲜明体现为资本市场支撑下的头部科技企业创新生态构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芯片为主营业务的英伟达市值暴涨,其2023财年第四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

三、数智化带动新供给与新需求在新锚点上再平衡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数智技术营造新场景,促发新需求,叠加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可以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新的活动形态,带动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创新,形成新锚点上的再平衡,而打造良好的创新扩散传导机制,形成更大范围内的创新协同效应,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从需求侧看,以场景为驱动的新型消费改变了过去以产品为本位、以使用功能为主体的单一消费模式,过去单个企业依靠特色化单品或某一产品线决胜的竞争模式,正在遭遇新发展逻辑的冲击。新一代消费者的兴趣偏好可能是随时随地根据场景化需求呈现出新特点并且通过社群化分享产生共情效应,其对单一品牌和单一产品的消费忠诚度在不断降低,未来品牌价值共创化、产品迭代数智化或许成为潮流。

从供给侧看,未来将从提供固定产品解决消费者某一场景下的痛点需求升级为通过云端赋能、数据中台支撑等手段,动态跟踪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痛点需求并链接多方合作伙伴提供持续化的解决方案。场景不再是固定的、物理的空间概念,而是引入时间维度后线上线下深度交融的“场景流”,不同场景经由数智化链接可以叠加共振,衍生出不同于单一场景的新需求形态和新供给模式。技术革命、应用创新革命和商业创新革命叠加共振,以数智化链接推动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有效协同、新供给和新需求精准实时对接,以数据流带动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培育数智化时代的商业新生态。

满足新需求,意味着超越当前消费形态,立足技术可能性,洞察用户消费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动机,挖掘需求延展点,立足数字技术的普惠性共享性,在消费者付出较低金钱成本的前提下,通过规模化汇聚广大利基型消费者的消费时间、消费心智,打造对其他产品的导流和品宣平台,实现交叉引流,打造共振式消费新模式。

优化新供给,则意味着充分发掘中国在新基建、现代仓储物流、线上支付和直播电商导流平台等领域的积累优势,放大数智技术对供应链效率的提升作用,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是可期的。同时面对AI替代人工可能导致的失业潮,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人机协同的现代服务业业态创新带动更多新兴岗位涌现。因为在场景端,人作为服务终端的价值始终是智能客服无法替代的。

新需求与新供给之间的价值之锚,从简单的功能型性价比转向了更为立体的价值组合,情感化、情绪化、场景化、社交化的消费体验需求日益增强,产品价值组合中不同维度之间的权重在变化,需要企业有更为精细的颗粒度,形成更为科学精准的评估体系反向带动供给侧优化。我们需要精准定位这个新的价值锚点,以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在新锚点上的完美平衡。

文/陈端 叶晨桑(作者陈端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叶晨桑系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陆佳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4年3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