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阿里云再次从价格开刀。2月29日,阿里云宣布对100余款核心产品平均降价20%。北京商报记者查询发现,此次降价涉及云服务器、大数据型实例、对象存储等多种产品,其中对象存储OSS的降幅最高,多款产品五年期费用下降55%。
从独立IPO到暂停分拆,阿里云折腾了一年,终于确定了以公共云为主的战略方向。不过业绩的增长压力依然明显,可对比的最新数据是,百度智能云2023年四季度营收增长超六成,阿里云同期营收增长3%。
不论从渗透率还是从市场规模看,云计算战场远不到终局,对于企业而言,在市场和利润中做取舍不易,当阿里云搅乱一池春水,各家的战略或许会更明确。回头看客户,“降的真不少,可是迁移有成本和风险,心动没法行动”,听到降价消息后,一位中小企业技术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不玩虚的”
“两个最,一个首次”, 谈及此次降价,阿里云资深副总裁刘伟光在2月29日多次强调:历史上参与产品范围最大,受益群体最广,也是首次让利给客户存量订单的未履约部分。
根据阿里云2024降价信息,此次降价幅度为6%—55%不等,其中云服务器ECS最高降36%、对象存储OSS最高降55%、云数据库RDS最高降40%。针对之前包年的老客户,客户在降价发布后3个月内续费,未消耗的包年时长可按新的价格重新计费。面向个人开发者和中小企业,阿里云推出99元/年、199元/年的入门级云服务器。
这不由让人想起2023年4月,当时阿里云也宣布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最高降幅50%,有云计算客户向北京商报记者抱怨:优惠总针对新用户,另有业内人士则吐槽降价的不是高频产品。
“过去我们云计算的技术红利受益者主要是很多行业的头部客户,但是对于广泛的中小企业、中长尾企业如何持续低成本用云、降低成本云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今年通过官网直降的方式,尤其让利给中小企业”,刘伟光花了不少时间介绍了对老客户的降价规则。他还专门提到,“现在超过百万规模企业和用户正在使用的产品,也是当前降价范畴内的产品”。
又是阿里云先发,又是全线下调产品价格,竞争对手会否再次跟进?
北京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百度智能云、腾讯云、京东云、金山云、青云科技等不同体量的云计算公司,其中金山云方面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没收到消息”,青云科技方面表示,“我们在官网一直都有降价活动。也经常调整机型和折扣”,其他企业暂未回复。
光降价不够
“阿里云这次降价,是动真格的”,对比完降价幅度,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向北京商报记者总结,“云计算遵循摩尔定律,在算力成本和网络成本都降价的情况下,云计算降低是一种趋势。所以降价是云计算行业的基本规律,又有领头羊率先降价,为了保住市场,其他玩家也会降低价格”。
易观合伙人、易观企业数字化中心总经理张澄宇持不一样的观点,他认为,“阿里云降价可能会带动部分具备直接竞争关系的云厂商跟进,但行业级的大规模价格战可能不会进一步发生”。
反观企业端的反应,一家小型网站运维负责人郭琨(化名)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看看就好,可惜迁不动”。目前,这家网站使用的是另一家排在第一阵营的云计算企业的服务,且云计算的代理商很不稳定,但郭琨最在意的是迁移产生的人力成本以及迁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业务暂停。
对于以上问题,阿里云相关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阿里云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迁移方案,迁移工具十分齐全,从IDC到云上最快可以秒级迁移”。
上次阿里云降价时,在一家大型企业负责公有云、私有云整体设计、选型、搭建的部门负责人杨琦(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云厂商的确会提供详细的迁移流水线和操作过程,可实操时,企业技术人员和运营团队要面临产品重新配置、数据迁移以及可能的预料外迁移故障。对产品的重新培训、人员职责可能需要重新分工、业务系统停止服务等,这都是要额外考虑和评估的成本。在业务层面,迁移后一段时间内,还要对服务可能的不稳定性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企业体量越大,业务场景越复杂,迁移到另一朵云需要考虑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成本就越高”。对于这次阿里云降价,他也持同样的观点。
压力还在
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王超和张澄宇都认为,这次降价有助于阿里云稳固企业客户基本盘,同时在中腰部市场获得一定的增量客户。对于规模化开拓政府、国央企、关键行业KA客户,张澄宇认为,“降价的支撑可能还不够”。
“大型政企客户,会综合考虑云计算提供商的稳定性、服务态度、声誉和价格等综合因素。”但王超表示,“价格仍然是大杀器,尤其在不断降价的背景下,提供不低于同行的服务和稳定性,最后也能撬动政企客户。”
换个角度看“动荡”一年的阿里云,先换帅再寻求独立IPO,最后暂停分拆。这期间新技术持续升级,市场继续增长,竞争对手摩拳擦掌。
不久前阿里发布的最新财报更能反映阿里云的现状,2023年四季度阿里云实现280.66亿元营收,同比增长3%,经调整EBITA利润23.64亿元,同比增长86%。2月28日,百度CEO李彦宏披露2023年四季度百度智能总营收84亿元,同比增长61.5%,其中大模型为云业务带来约6.6亿元增量收入。
对于业绩,阿里云的态度是:通过减少利润率较低的项目制合约类收入,持续提高收入质量。同时,四季度公共云产品及服务收入健康增长,带动盈利能力提升。
“当下,阿里云的营收不如利润更重要。利润可以反哺研发,在剧烈变化的云计算领域,研发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及时跟上大模型在内的技术潮流,才是最重要的”,这是王超的观点。
张澄宇也表示,云服务同AI的结合无论是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层还是PaaS(平台即服务)层都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阿里云如能抢占身位将为其形成新一轮增长曲线奠定商业化基础。他同时指出,“当下阿里云的营收和利润等财务指标重要性会比之前弱化,市场份额的增长会成为重中之重”。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