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西街观察

繁荣消费要“内外”兼修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4-01-23

1月21日上午,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

谈到今年的工作,报告提出,要下大力气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传统商圈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三里屯等4片国际消费体验区。

过去一年,从建设新型消费商圈、推动消费融合创新,到打造传统文化消费圈等多个方面,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决心和行动有目共睹。

“一圈一策”完成15个重点商圈品质提升,新开业大型商业设施面积近240万平方米,文旅消费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按下加速键,既是疫后城市经济从复苏到扩大增长的需要,也是北京实现城市功能更新与升级发展的需要。

2023年,北京GDP同比增长5.2%,消费功不可没。京城市场总消费额实现两位数增长,服务性消费、升级类商品消费表现不俗。

数据背后,是以北京作为国内少数具备高消费人口、高消费能力、高消费倾向的“三高”城市为强力支撑,这也是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天然禀赋。

北京因消费而扩张了人口、汇拢了人气、凝聚了产业。大量人口聚居于此,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地转化,成为首都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首都消费品之丰富、消费业态之繁博、消费者之多元远超既往,呈现出强烈的消费多样性。具体表现为消费群体的圈层化、消费品牌的创新化和消费政策的集成化。

从根本上来说,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满足人们基于不同境况、不同诉求的消费多样性。三者交相呼应,成为北京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面。

消费是城市运作的关键动能,是一个地方居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对于功能完备的超大城市来说,消费动能几何级的释放,意味着促进人与商品、人与服务的强力交互。

因此,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要促进商品和服务的“外在”繁荣,还要让城市发展的“内在”被激活。让资源、要素自由地便捷地流动起来,让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生生不息地循环起来,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这种流动和循环,表面是对北京配套商业的驱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也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技术创新、综合营运、先进制造、科技实力等驱动要素缺一不可,彼此借力深度融合,让物流、资金链、信息量附着在人流上,越长越大、日新月异。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大文章,亦离不开更高水平的服务业发展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在产业结构、城乡空间、消费特色等方面才能挖掘更大的可能。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