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战争、宗教、贸易等不同的交往形式。战争是弱肉强食的掠夺,宗教往往勉强别人接受某种认知,唯有贸易是双方共同利益的扩展。
10月17日、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正式参会人数超万人,与会代表来自151个国家和41个国际组织,达成成果458项、商业合同972亿美元,论坛成果超出外界预期。这次大会把对“一带一路”的关注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如今,“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且是一个热门的学问。各领域专家学者或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解读,或对它建言献策。本文从老子天道观的角度谈点看法。
以道合道,自然之道
老子说的“道”,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规律。按老子研究专家刘笑敢先生的观点,道,只是一种大致趋势而非必然规律。跟规律相比,道没有那么多必然性。《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道在发挥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在发挥作用,道并不影响人发挥作用。
因此,道也可以分为人之道与天之道。《老子》第七十九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馀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馀。”
天道就像拉弓一样,高的地方就拉低它,低的地方就抬高它,多余的地方就减少它,不足的地方就增加它。所以,天道的法则是,减少多余的,增加不足的。而人之道却不是这样,它要减少不足的,送给多余的。用今天的话说,天道是负反馈、自平衡机制,而人道是一种正向自我强化机制。人道的发展趋势合于天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庄子·大宗师》:“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我们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最终都要与天道合一。《老子》第七十九章也说:“孰能有馀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乎!”以人道合天道,做到天人合一,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之道。
老子的天道观对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要以人道合天道,也就是所谓天人合一。按今天的说法就是,主观要符合客观,要实事求是。老子说的“道”,不同于通常所说的道理或道德,它既是世界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我们可用它审视历史,也可用它观照现实,乃至指导未来。
以道合道,阳光大道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它的形成和出现,既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偶然的成分,既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有人为推动的因素在里面。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并非出于商业目的。但他一旦打通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客观上就打通了一条商路。为什么?东西方文化上有差异,彼此有交往、交流的需要。情况类似,郑和下西洋也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但对海上丝绸之路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什么?当时的南洋诸国跟中国在文明上有落差,彼此也有交往、交流的需要。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实质上都是一条商路。就其参与主体而言,主要是民间力量;就其形成过程而言,主要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当时的政府在认识上还没有达到主动造福他国的高度,在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更没有今天这么强大。从这一角度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合道的。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这一倡议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古丝绸之路历史文明发展成果,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比,今天的“一带一路”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如今已变成一条条钢铁驼队”,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的贸易、交换,今天的“一带一路”既有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也有项目合作、人文交流。今天的“一带一路”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平台,所谓平台就是供大家交流合作的舞台,所谓基础设施就是铁路、公路、桥梁、港口、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通过兴建基础设施,缩小了城乡差距,把内陆经济发展起来。中国自古讲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通过兴建基础设施发展起来,中国有能力也希望别人发展起来,“一带一路”正是这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一带一路”也引起非议和竞争,美国出台“全球基础设施伙伴关系倡议”,对此中国抱以开放态度。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自身有效益,它的后续效应和关联效应也非常惊人。“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拉动经济发展,而且带动其他领域的互联互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已成为“惠及全球发展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代表的是人心,体现的是天道。试问,谁能打消从印度尼西亚到塞尔维亚拥有高速铁路和更多高速公路的愿望?谁能让许多亚非拉乃至欧洲国家放弃从港口到发电厂的建设计划?尽管受到打压、阻挠,“一带一路”依然获得蓬勃的发展。
“一带一路”提出十年来,给相关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欧班列铺展运行线路80多条,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国家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同时,也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遍布全球五大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从创立时的57个增长到目前的106个,丝路基金项目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建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一带一路”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它不仅给中国和相关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甚至对完善全球治理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今反全球化力量强大,世界已破碎不堪,而中国则是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关键力量。“一带一路”将把中国和世界带向何方?真的非常值得期待。
一带一路,人间正道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题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在10月18日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这为“一带一路”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行动方向。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说:“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毫无疑问,共建“一带一路”走的是正道,是一件好事。但我们要把正道走正,好事办好。
为此,第一,要尊重对象国的国情、实际。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我们一贯主张尊重当地国情,不做价值输出。有时急于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办成,也难免犯一些错误。《老子》第四十二章:“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爱之适足以害之,一定得当心 “好心办坏事”,也要当心“凡成一事,必坏一事”,甚至“一事不成,反坏一事”。
第二,要掂量我们的能力、实力。共产党人讲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对象国的国情就是尊重对象国的实际,掂量我们的能力、实力则是尊重我们的实际。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的事,也不能做超出我们实力的事。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方将统筹推进“小而美”民生项目。这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许多事情着急不得,我们按照自己的步调,走自己的路。
第三,要坚持用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式推进。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战争、宗教、贸易等不同的交往形式。战争是弱肉强食的掠夺,宗教往往勉强别人接受某种认知,唯有贸易是双方共同利益的扩展。跟战争和宗教活动相比,唯有商业和贸易是非零和博弈,可实现双赢。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以商业形式自然而然形成的。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 项目”。
今天,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依然要借鉴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坚持用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式。只有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式,才是共赢的方式、可长久可持续的方式。《庄子》讲,“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孟子》讲,不能“揠苗助长”。共产党人讲“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革命年代不能丢,建设年代不能丢,国际交往与合作中也不能丢。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