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5%机构表态看好
针对“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及治理”话题,对数百位金融行业高管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60份,被调研机构涵盖了银行、证券与资管、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以及上市金融服务商、金融科技服务商等金融机构的上下游服务商。
整体看,金融业对大模型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都非常看好,有95.45%的机构表示看好金融大模型的应用前景,且有超过一半的机构认为金融机构“非常需要”大模型的应用。
在金融大模型的应用原则方面,被调研金融机构普遍认为,“隐私和数据保护”是最需要注意的原则,其次就是应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这也与金融机构本身的特性相符,金融机构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首要重视的就是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和隐患,因此新技术的合规、安全与稳健,最被金融机构所关注。此外,也有较多的金融机构认为“人的能动性和监督”同样需要注意。
在金融大模型未来应用所需时间方面,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仍需较长时间解决大模型所面临的合规、安全、隐私等问题,但也普遍认为将在1-5年内产生大范围的落地。其中,38%的银行、20%的保险、40%的证券与资管机构、26%的上市金融服务商、38%的综合金融科技公司,认为大模型会在1-3年内大规模落地。相较而言,更多的金融机构和服务商认为,3-5年内金融大模型才会大范围落地。此外,也有少部分机构认为落地时间需要5-10年甚至更久。
客服、风控多场景显身手
国产金融大模型已分出了明显的两个“流派”。一派来自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另一派则包括奇富科技、度小满等在内的金融科技企业和服务商。
场景的应用方面,金融机构对大模型在智能客服中的应用最为看好,同时,也有多数机构认为大模型在智能风控、智能影响、智能运营领域能够率先得到成熟的应用。
具体来看,不同的金融机构和上下游服务商都认为大模型将最集中应用于中台的技术、风控和运营等领域。但在前、中、后台的应用上,不同机构亦有不同看法。如风险意识更强的银行认为大模型的应用将更加集中前台的贷款、营销等方面,但其余的金融机构和服务商则普遍认为会最集中于中台的应用。保险机构最看好金融大模型在中台中的应用。在后台的应用方面,则是证券与资管机构最为看好。
从调研情况来看,多数金融机构对大模型的研发仍然保持在规划状态。在具体部署方式上,近42%的银行在调研中表示尚无采用大模型的计划,28%的银行选择“半自研+半购买服务”的方式。而在保险机构中,已有80%的保险公司有了采用大模型的计划,但有一半的保险公司选择外包给科技公司或购买科技公司的成熟框架。证券与资管机构略有不同,有近一半的券商与资管机构选择半自研+半购买服务的方式。上市金融服务商进度最快,95%的上市金融服务商已经有了采用大模型的计划,其中有超过1/3的机构选择半自研+半购买服务的方式,约1/4的机构选择购买科技公司的成熟框架。
数据、人才和成本掣肘
不同的机构遇到问题的严峻性也有所不一,银行受到的监管最严格,因此面临最大的还是隐私和安全的问题;保险机构面对最大的还是成本投入与人才不足的挑战;证券与资管机构除了面临成本投入的约束外,还面临可用数据质量和数量的问题;而上市金融服务商则面临模型可解释性的问题和隐私安全的问题;综合金融科技服务商面临成本投入和数据质量数量的问题。
金融行业所独有的行业属性和监管要求,也让大模型在应用的前置环节迎来了约束。业内认为,从隐私数据到科技伦理等仍需监管给出指导规则,大模型才能进一步在合规审慎的框架内有序发展,打消了从业机构在场景布局方面的顾虑,主动将风险防控与合规写入大模型的发展脉络。
监管方面,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大模型应用于金融业务有必要性。其中,89.61%的机构认为需要在信息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作出规范;70.13%的机构认为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69.48%的机构认为大模型的应用不得利用算法、数据优势,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66.88%的机构认为监管需要给大模型智能系统提供指导规则和法律依据;55.19%的机构认为监管需要对大模型生成系统能力进行评级。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