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500强启示录|人,是一切经营最根本的出发点——索尼(SONY)帝国创始人盛田昭夫的管理信条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3-12-12

长期雄踞“世界500强”的日本SONY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被称为“日本的爱迪生”,是日本家用电器发明与生产大王。二战结束后盛田昭夫从海军技术军官“转业”到企业,把当时仅有20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10万职工、年销售额400亿美元的企业帝国,使“sony”响遍世界。盛田昭夫曾说过这样的话,“优秀企业的成功,既不是什么理论,也不是什么计划,更不是政府的政策,而是人。人是一切经营最根本的出发点”。

1



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
在很久以前,盛田昭夫曾经参观过摩托罗拉的电视机装配厂。当时办公室的人吹着冷空调,车间里却异常闷热,声音嘈杂的风扇搅动着热浪般的空气,工人汗流浃背地进行作业,他们脸上的表情显然是非常不快的。盛田昭夫看后觉得,这样的劳动条件根本无法实现高质量的作业,而且面对在办公室里悠哉凉快的管理层,工人们怎么可能对企业忠心?
反观日企,作业车间的环境和条件往往优于工人自己家里。如今日本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家用空调也开始逐渐普及。在与国外企业接触过程中,感觉他们常常在诸如装饰厂房、办公室等多余的事情上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确,有的行业需要向客户呈现华丽的视觉效果,但对搞实业的公司来说大可不必。日企讲究的是厂内环境,即营造人性化且便于操作的劳动环境,从而提升产品质量。

员工才是掌握着“第一手资料”的人
索尼公司每名员工平均一年会贡献13个提案。首先,企业并没有强迫员工提出建议;其次,公司认真听取员工心声,一旦发现有优秀的可行性提案便会立即采纳。许多员工提案都是基于他们每天在工作岗位上的实际经验和心得,可谓“第一手资料”。很多时候,只有奋战在第一线的基层员工,才真正懂得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如果不是当事者,许多问题便无从察觉,因此提案制度对企业大有裨益。在日本,一起工作的同事之间会自然形成一种互相合作的协同精神,但说到推进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年轻人永远是主力军。如果把公司的日常业务交给干劲儿十足的年轻人,干部们就能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规划公司的未来蓝图。

从工作中获取喜悦感和自豪感
当完成高难度工作时,或者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任务业绩在公司里得到认同和表彰时,人人都会从心中涌出一种满足感。而欧美的企业家和高管们似乎忽视了这一点。具体来说,美国人习惯于“用劳动换取金钱”的体系,认为“不劳动者不得食,轻松愉快没饭吃”,这种理念有其积极意义。美国的父母会要求孩子做家务,否则就不给零用钱。从教育层面看这种做法是对的,反观大部分日本父母往往都是给孩子无偿提供零用钱。此外,日本和美国的雇佣制度也不同,日本员工即便消极怠工,也不会被随便解雇。因此企业家或高管就必须想办法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话虽如此,我还是认为不该把金钱作为唯一的激励手段。

人固然需要钱,但人也希望从工作中获取喜悦感和自豪感。譬如,将责任重大的工作分配给年轻员工,即便他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职务头衔,但由于公司给予了他未来的憧憬,因此他势必会全力以赴。而在美国,头衔、工作内容和金钱往往是互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即便要让年轻人担负重任,也必须先给予其相应的高工资。在日本,工资往往随着工龄和经验的增加而增加,每年加薪是惯例。如果破例给某名员工特别高的工资,就没法一直给他每年加薪了。一旦工资不再涨,员工势必会失望。因此日企青睐这种“细水长流、逐年递增”的涨薪方式。当然,日企往往同时会采取一套较为复杂的评价体系,对于真正有才者,给予相应的重要工作,从而使其奋发向上、发挥才能,最后将其培养成公司全员一致认可的优秀人才。

听取全员的意见,避免“窝里斗”
协商是日本人极为熟悉的一种处世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决定都必须符合团队的全部要求。日本的各种组织和集团为了达成内部协议,往往需要在前期工作上花费大把时间。而正如不少外国的“日本通”撰文所述,协商并非只是由下至上,有时也会由上至下。比如,中层干部提出提案,高层干部予以采纳或加以修正,然后呼吁下属各级予以配合和跟进。当年强推随身听(Walkman)时,盛田昭夫就曾半开玩笑地对员工们说:“如果随身听卖不出去,我就辞去董事长一职。”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让员工理解“根据我多年的市场营销经验和知识,随身听是一款有前途的产品”。盛田昭夫真诚地对他们详细解释,并敢于担当,因此他们会付出100%的努力助我成功。倘若随身听成为失败的产品,我可没办法把责任归咎于某个咨询机构的市场调研。

2



不管提案发起人是基层还是高层,一旦成为公司决定实施的方针,全体员工都应竭尽全力以促成其实现。这便是日企的做法。由于事先征求了全员意见,得到了全员认同,因此不会出现在欧美各国时有发生的“窝里斗”,既没人恶意中伤,也没人捣乱破坏。不仅如此,日企的员工往往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因此会产生一种团结精神。要做到这点,需要漫长的过程和巨大的努力,在外国人看来,这样的前期工作似乎是浪费时间。而在我看来,这能为企业经营带来好处。

为了让员工们都能够“参政议政”、为公司长期发展而出谋划策,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举行会议,从而使讨论和计划内容逐渐具体和丰富起来。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催生出企业哲学,并使其传承。日企的用人制度使员工能够在一家公司持续工作几十年,因此员工能够拥有一个长期且稳定的职业规划。

重视心灵沟通
一家美企招聘一名原本属于行业外的人士,让其担任公司高管。那人上任后便使出狠招——关闭了几处工厂,解雇了数千名员工。《华尔街日报》称赞其为“雷厉风行的优秀企业家”,而日本人却最为鄙视这种做法。在日本人看来,在经济不景气时关厂裁员、缩减经营范围只是低层次的权宜之计。它可能会让下个财务季度的资产负债表变得漂亮,但却会摧毁整个公司的活力。待经济复苏,该公司究竟怎样才能招到能够生产优质产品的忠诚员工呢?盛田昭夫认为,这很难。

3



如果说日企的经营理念比美企有先进之处,我认为其核心便是日企拥有的企业哲学。在日企里,即便总裁或董事换人,也无法轻易改变企业哲学。日企所具备的“长期规划制”和“书面建议制”能够确保高层管理者与年轻的中、基层管理者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从而形成稳固的行动模式及企业哲学。有人说日企在创业初期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我觉得可以用这一点来解释。一旦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理念深入员工人心,公司便能够发挥非同一般的力量和灵活性。
1973年和1979年的石油危机使不少产业和企业陷入危机,而那时有不少日企则表现出了灵活应对的能力。有的造船公司开始制造环保设备、电脑软件,甚至洗碗机;有的矿业公司开始生产保龄球机;有的纺织公司开始进军化妆品领域,如今在日本本土占据了不少市场份额……作为日本企业家,加上在美国的所见所闻,盛田昭夫觉得这些日企的转型方式要比美企合理得多。美国人常常标榜自身“科学合理”的商业判断能力,但在我看来,美国商学院传授的经营学虽然看似合理,却缺乏人文关怀。

日本人做生意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只重视理论或逻辑,则无法取得成功。如果想要高效率和高产能,首先必须提高员工的士气。为此,就必须重视与他们的心灵沟通。有时信赖感高于一切,有时又不得不做出看似不合理的决定。如果对象是机器,或许只追求逻辑没错,但既然与人共事,比起理论,相互理解则更为重要。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