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神药”的风还在刮。近日,有媒体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尚未获批减重适应症,但其滥用于减肥的情况却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互联网平台上,销量异常火爆。
人们常说,减肥没有捷径,但司美格鲁肽恰恰构建了这样一个捷径。一针瘦十斤、不节食不锻炼、实现躺赢式减肥……社交媒体的“心得”帖上,司美格鲁肽被捧上神坛。
复盘下来,司美格鲁肽的爆火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出圈路径:马斯克作为KOL站台,社交媒体造势,多渠道种草,增加品牌曝光度,最终聚量突围成功打开消费市场。
但药终归不是普通消费品,更何况还是本该用于降糖的处方药。在充满诱惑的减肥神话里,“是药三分毒”的道理被抛之脑后,而在火爆的订单中,处方药滥用的问题亦摊开在了阳光之下。
长期以来,医院始终对司美格鲁肽持谨慎态度,但有时电商平台销售司美格鲁肽却打开了另一扇门。开处方沦为“走流程”,提交信息后,用时不到5秒即显示开出一张电子处方。
在那些多盒优惠的诱导、随意开方的便利中,原本该被注意的副作用被无意或者有意地忽略了。
几乎与司美格鲁肽同期,“止咳神药”右美沙芬亦出现滥用迹象。通过网络,成瘾性处方药买卖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认知的偏差往往会导致人们对危险的轻视,社交媒体上鱼龙混杂的信息也容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卖药毕竟不是卖菜,可以任由供需无限主导,可以人为制造出各种所谓的“需求”。
医嘱用药人命关天,越是专业机构,越应该守好安全的底线。药品网络销售第三方平台,更不应该做甩手掌柜,面对形同虚设的开处方流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国现已列管456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两个整类物质,是世界上列管药品最多、管制最严的国家之一。监管也多次升级,去年12月1日实施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表示,通过网络向个人销售处方药的,应当确保处方来源真实、可靠,并实行实名制。
防止处方药滥用,堵上网售渠道的漏洞是关键一环,却不是唯一一环。
零售企业如何加强处方鉴别能力、如何防止同一处方在不同药店的反复使用,药品网络销售平台如何保证交易全过程信息的真实、准确、完善和可追溯,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处理虚假夸大药物疗效的内容、笔记,都是应有之义。
从个人角度,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用药亦是如此。一切减肥应以健康为基准,一切用药应以安全为前提。在对真假难辨的信息上头之前,不妨先冷静下来想一想,是否已经落入了消费主义陷阱?陷入“服美役”的怪圈?
求解处方药滥用,是一个典型的“木桶效应”问题。个人对自己负责,平台严格遵守规定,监管及时堵住漏洞,只有多方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短板”,最大程度地释放效力。
北京商报评论员 杨月涵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