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华为“争气机”突围背后的危机文化启示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作者:胡高华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3-11-17

2023年8月29日,华为Mate60 Pro手机的低调发布,再次引发了业界对于华为的热烈讨论。一时间,华为Mate60 Pro手机在不少地区全线缺货,口碑炸裂,尤其是其运用了自主研发的芯片,极大地提振了中国科技企业的信心,被国人亲切地称为“争气机”。

近年来,这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面临美国连续打压,硬是走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奋斗创新之路,向世人展现出强大的组织文化韧劲和创新研发能力。华为Mate60 Pro的发布和热销,被外界看作是中国科技企业取得的首次胜利。华为的突围过程注定极其艰辛,这份艰辛不仅令人敬佩,也为中国科技企业应对危机困境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从组织文化视角,尝试对华为“争气机” 的成功突围做一些背后的文化思考,期望为更多组织提供一些启示。

1

1. 永远保持危机意识,不被快速发展迷惑

熟悉华为的人都知道,华为是一家骨子里危机感很强的公司,这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人生经历有关。任正非出身贫寒,从小经常吃不饱饭,43岁遭遇下岗、婚变,在背负200多万元债务的情况下创立华为。从早期“没人、没钱、没技术、没资源”做代理起家,到自主研发实现技术独立,成为全球科技巨头,36年来,危机和忧患始终伴随华为。华为经历过研发方向错误、资金困难、西方国家多重打压等多次事关生死的危机,让任正非曾两次想要变卖华为以断臂求生。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全球IT产业一片哀鸣时,华为的发展势头却一片大好。面对外界赞誉和内部沾沾自喜的苗头,任正非写下了《华为的冬天》主题文章,率先给企业敲响警钟。在《华为的冬天》一文里,任正非说,“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华为深知,作为全球性的科技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不确定性,手机业务提前做好保卫生存的极限准备,早早布局高端研发,从被吐槽“就是一个笑话”,到一步一个脚印潜心攻克难关,造就如今Mate60 Pro的 “奇迹神话”,华为人骨子里的危机意识和持续迭代文化,成为华为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两年,由于盲目扩张、战略预判不足等原因,叠加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不少企业遭遇了创业以来的生存危机,有的不得不采取砍掉业务、优化组织、裁员降薪来“保命”。这些企业在规模面前“杀红了眼”,被短期的红利、不可持续的胜利“冲昏了头”,等到冬天来了却没有资源和条件过冬,结果不得不走向人才流失、官司缠身、纠纷满地、强制退市、破产重组、分崩离析的边缘。

作为企业掌门人或领导者,必须随时做好“冬天来了怎么办”的底线准备,尊重市场,敬畏规律。尤其不要被快速的数字增长所掩盖,被组织群体的繁荣惯性带偏节奏,要始终保持风险防范和危机意识,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

2.逆境考验领导力,危机打出精气神

时间回到2019年5月,彼时华为突然被美国政府列入“实体清单”,遭到严厉制裁和限制。国际业务迅速下滑、芯片技术被卡、内部压力前所未有,华为迈入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面临切断供应、停止合作、技术封锁的绝境挑战,面临“一辈子见不到女儿”的巨大压力,面临“华为还能不能代表中国科技企业殊死斗争”的生死考验,任正非没有退缩和妥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们的员工一个都没有被吓到,大家觉得很平常,华为已经做好了准备!”

首先发声的是被誉为“麒麟之母” 的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在华为被制裁的第二天凌晨2点14分,她发出《致员工的一封信》说:“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 ‘正’,这个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 这封信的背后,是华为麒麟芯片回归的艰辛历程。同期,华为心声社区也发布文化海报,配文“除了胜利,我们已无路可走”,海报文案是“英雄自古多磨难”和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在华为手机业务面临严峻挑战后,CEO余承东公开表示:“我们不能等死,要全面地努力、拼搏、找出路。” 

华为Mate手机的成功突围表明:逆境考验领导力,危机锤炼精气神。当组织面临至暗时刻,首先考验的不是业务技术如何突围,而是领导者的逆境领导力和不怕输、不服输的精气神:“我们敢不敢打?我们怕不怕?”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检验组织文化是否真实、是否真正有力量的关键时刻。面对困难、面对抉择,面对如何突围,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不仅传递了组织的态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团队信心和士气。正如企业文化之父沙因教授在《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中说,“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是影响文化的能力”。越是危机时刻,越是缺乏信心,领导者越要敢于亮剑,敢于打出精气神,敢于坚定信念,敢于传递信心。

1

3.在危机中激活组织凝聚力与文化韧性

美国对华为的持续制裁,是企图对中国高科技进行全面封锁,是为中国科技企业设置难以攀登的“珠穆朗玛峰”。这种短期内难以突破的困境,没有人知道会持续多久?但任正非心里早已有了答案:胜利终将属于华为。这份自信除了是对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有信心外,更重要的是对华为背后强大的组织凝聚力和文化韧劲的自信。

华为是一家文化特征鲜明的公司,一直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和艰苦奋斗的价值观。面对美国接二连三的打压,华为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向内“降本增效”,反而坚定地坚持自力更生,自主研发,持续加大研发人才和预算投入,通过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不断推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品。华为深知,只有走自研创新之路,才有可能赢得长期的胜利,而这注定是一场上下同欲、艰苦卓绝的奋斗之路。为此,华为喊出了“南泥湾计划”,成立了“五大军团”和“十大军团”,“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的誓言激荡在20万华为人心中。从鸿蒙系统、鲲鹏昇腾,到麒麟芯片、华为手机、华为软件……三年来,华为的重点业务条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现出了强大的攻坚精神和文化韧性。

华为逆境突围的文化精神也鲜明体现在每一代华为Mate系列手机的设计理念上。Mate40系列的夏日胡杨、秋日胡杨,展现顽强不息的精神,Mate50系列昆仑破晓、昆仑霞光,传递“致敬极致中的敢为”的昆仑精神,Mate60 Pro采用突破性 “同心”设计,从内向外迸发而出,合力突破固有思维边界,诠释了华为人同心聚力,突破新生的精神内涵。华为Mate60 Pro问世的背后,只是“华为军团”的一个缩影。正是这种在危机中激发的组织凝聚力和文化韧性,才让“打不死”的华为一次次创造奇迹。有华为员工在网络上坦言:“六年的华为工作生涯,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烧不死的鸟是凤凰’,华为的文化,让我一生受用。”

4. 所有的胜利,都是价值观的胜利

华为“争气机”的突围,不仅是反科技封锁战以来的首次胜利,也是华为文化和价值观的胜利。正如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华为《2022年年度报告》致辞中表示,“过去几年,华为能够克服极端困难活下来,离不开客户、合作伙伴莫大的信任与支持”。徐直军认为,华为能够坚持走到今天,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团结与拼搏。“尤其是很多奋斗在海外一线的员工,在疫情与制裁双重压力下,始终坚守在为客户服务的岗位上,我们因这样优秀的队伍而深感自豪。”

这两年,笔者和一些华为员工谈及华为人的工作状态,不少人直言:“我们只会比以前更团结,我们是不会被打倒的”“大家并不觉得很丧,反而激情满满。”笔者也曾问过一些从华为离职的工程师:“如果华为需要你,你是否愿意回去战斗?”得到的答案出奇一致:愿意!这其中,最让笔者动容的是一位华为老兵婉拒面试官的回复。他说:“我在华为工作了15年,这个时候离开,我会觉得自己像一个逃兵,也许明年甚至未来几年没有年终奖与分红,大不了就白干几年,人生能有多少次机会亲历这种战场!”

每一个伟大的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不管是华为,还是阿里,还是小米,这些优秀的企业都经历过寒冬,通过寒冬的淬炼,沉淀更为强大的自己。也许华为距离科技史上的“珠穆朗玛峰”还有很长的路要攀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为文化和华为精神,将持续激励20万华为人勇毅前行,将持续激励更多中国科技企业全力以赴。

致敬华为!祝福华为在攀登高科技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文/胡高华(作者系弘阳集团企业文化总监)

编辑/陆佳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3年10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