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国家名片 : 世界一流企业的技术创新底蕴——访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3-11-10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成立于1950年3月,总部位于北京,是集基建建设、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房地产开发、铁路和公路投资及运营、矿产资源开发、物资贸易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特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央企。作为全球最大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2016年公司列《财富》“世界500强”第57位、《财富》“中国500强”第7位、《中国品牌价值研究院》 “2015年中国品牌500强”第25位。截至目前,公司连续17年入围“世界500强”,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4位、“中国企业500强”第5位。

1



8月的北京暑热稍退,初秋乍至。

自主创新、提升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实践中,中国中铁全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争创“世界一流”企业、塑造“开路先锋”的国家名片而勠力前行。为此,适逢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国中铁及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全国企业文化最佳实践企业”称号暨2023全国企业文化现场会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

记者:董事长好!祝贺贵企荣膺“全国企业文化最佳实践企业”称号。会议前很荣幸参观了中国中铁的文化展览,在感受贵企辉煌历史足迹的同时,也被展厅极具现代科技感的视觉效果所感染。请您先谈谈中国中铁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陈云:谢谢!中国中铁的原始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4年山海关造桥厂开办,这是中国中铁所属的中铁山桥集团的前身。1909年,山海关造桥厂为中国人第一条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制造了全线铁路钢桥。1922年,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王尽美来到山海关造桥厂,组织并成立了冀东地区第一个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所以,中国中铁是一家拥有百年红色基因的共和国大型建筑央企。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上万名官兵加入铁路建设大军,接管了旧政权铁路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组建成为新中国铁路建设队伍,成为中国中铁的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当时的铁道部开始筹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之后,前身为铁道部基建总局的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实施企业化管理,并于2000年正式与铁道部脱钩,在2003年归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2006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列441位;同年底,成为国资委首批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试点企业。2007年9月,公司独家发起设立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2月在上海和香港两地成功上市。

截至目前,中国中铁旗下二级企业50多家、近30万名员工,业务覆盖基础设施建设全产业链,为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公司连续17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旗下中铁电气化局于1958年伴随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设而成立,现已发展成为集工程建设、勘察设计、科研开发、工业制造、试验检测、工程监理、物贸物流、运营维管、房地产开发、投融资“十位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累计承担了全国70%以上的电气化铁路工程、60%以上的高速铁路工程、44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任务和超过2.2万运营公里的铁路运营维管业务。公司还先后参加了国内外5000余项公路、机场、码头、水电、地铁、高层建筑、市政等大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经营范围覆盖土木建筑的各个领域,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记者:创新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企业的生命之源。在“交通强国”的大背景下,作为全球屈指可数的铁路交通建设的“巨无霸”,中国中铁在创新驱动领域有何战略规划?

陈云:中国中铁的创新战略从以下几方面着重规划和实施。

一,产业布局优化。公司围绕交通强国战略总体布局,完善产业布局、均衡资产结构,有序退出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做大做实高科技含量、高经济附加值业务,发展新兴产业,增强“第二曲线”新动能。

二,注重改革创新。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动力,系统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聚焦“效益提升、价值创造”,开展管理提升行动和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提升企业发展整体质量和水平。公司以“大商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完善经济运行、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价值创造力。

三,注重原创技术供给。公司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统筹运用战略思维、领跑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以提升价值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着力点,超前布局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努力打造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要素,深化创新协同,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与全球高端科研机构和世界一流高校战略合作,开展跨界协同创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记者:在科技创新及技术成功转化的具体操作上,请董事长具体谈一谈公司的生产实践和业绩。

陈云:企业具体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公司党委坚持将习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纳入“第一议题”学习,牢记总书记考察所属中铁装备时作出的“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攻关核心领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打造自主品牌、民族品牌。

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构建“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以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把创新发展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每五年召开一次科技大会,系统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强化顶层设计,加快重大专项任务实施。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构建“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四大人才专项工程”的人才长效培养发展体系,发挥院士、大师等高端科技人才作用,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实验室,自主培养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创新团队。坚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职工组织力,切实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职工动员起来,把活力激发出来。坚持把贯彻落实上级重要创新工作部署纳入政治巡视巡察,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加强监督保障,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地落实。

以改革管理机制激发内在活力——习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公司开展创新体系深层次变革行动,建立以各级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三级四层”创新体系,坚持“四个面向”,在系统布局、系统组织、系统集成上下功夫,围绕交通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绿色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投入,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优势。深入推进科改示范企业建设,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和岗位分工,全方位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引导设计、施工、工业制造、科研板块开展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衡量创新价值的重要标准,积极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努力成为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所属两家“科改示范企业” 分获国资委“标杆”和“优秀”评级。

公司深入开展项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动,依托重点项目建设,围绕解决施工难题、提质增效、保安创优等方面,加强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实用技术成果,以创新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强化自主创新赢得发展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自主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公司聚焦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工程建造、工业制造等方面的“卡脖子”难题,全面系统掌握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施工及关键装备制造成套技术,铸就了高铁这个我国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攻克了盾构主轴承、大排量液压泵、密封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国产化替代率。自主研制的盾构机远销30多个国家,产销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聚焦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在智能高铁、智能高速公路、智慧城市、长大桥梁、地下空间、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加快锻造一批长板技术。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34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6项。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桥梁用钢结构、道岔、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架桥机等五项产品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聚焦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统筹推进 “信息贯通工程”“数智升级工程”,重点在BIM技术推动设计施工协同、智慧工厂提高制造水平、智慧工地提升生产效率、智慧运维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等领域下功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重塑企业价值链,升级产品模式和服务能力,为现代化交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3



开放创新生态助力互联互通——习总书记强调,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公司积极推动联合创新,聚焦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创新,打通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到产品研制、产业应用的全链创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标准化互动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努力构建上中下游衔接、各类资源聚集、共商共建共享的创新格局。

积极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坚持海外“双优”战略,不断完善面向全球的生产服务和技术创新网络,以中老铁路、亚吉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安琶隧道、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及铁路连接线等“一带一路”重点工程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中国技术与所在国适用标准的融合研究,推进中国铁路、中国高铁、中国桥梁、中国隧道、中国装备等技术标准国际化,擦亮了中国品牌,为全球互联互通提供中国方案,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实施央企攻坚工程——公司成功攻克“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3项重大专项任务取得世界领先成果,盾构机核心零部件具备国产化替代能力和持续性创新能力,中铁装备全断面盾构份额连续11年国内第一、6 年世界第一。我们全面开展数智化转型升级,坚持智能科技与施工需求相结合,打造了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快速智能建造技术、高速铁路4C视觉智能分析系统、建筑智能施工机器人、盾构大数据云平台等一批智能装备和系统,在川藏铁路等条件艰苦、技术复杂的工程项目积极推行机械化换人,形成了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先发优势和领跑实力。研发的世界首台桩梁一体架桥机“共工号”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研制国内首条山地轨道交通工程首台大直径TBM“蜀通号”、国内首辆磁浮空轨车辆“兴国号”、我国第六代桥梁拉索高端智能检测机器人等一批高端装备。

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未来,中国中铁在低碳环保、品牌塑造、人才建设等方面有何愿景展望?

陈云:绿色建造当先锋,“双碳”发展我先行。公司将全面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促进企业生产与建造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绿色建造,研发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全力打造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和绿色城市建造样板,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同时,注重“中国建造”品牌塑造,“中国建造 铁肩担当”是中国中铁的企业使命。公司将深入推进品牌强企战略,以新时代品牌引领行动为主线,科学构建品牌架构体系,加强品牌保护,增值品牌资产,持续提高企业品牌管理运营能力,充分激发品牌创造价值,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工程项目建设,通过优质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带动企业品牌“走出去”,努力打造享誉全球的世界一流企业品牌。

4



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人才是第一资源。公司将深化尊重人才、发展人才、成就人才的价值导向,构建体现知识、技术等要素的收益分配机制,关注“薪酬”与“心酬”的平衡适配,完善基于服务人才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做到文化留人、待遇留人和制度留人相结合。结合企业发展和岗位需求,进行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战性的课程设计和教育培训。科学优化人才结构和梯队,完善市场招才、伯乐荐才、机构猎才、以才引才等多元渠道,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持续做大支撑建设交通强国的人力资本积累。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