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名利场:刀郎与小杨哥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3-11-03

时下,你不知道刀郎与小杨哥,说明你基本就 Out了,他们强大的吸粉和吸金能力,估计没有任何的管理学科能够解释,也许读完《名利场》,可以约莫理解两位大神扬名吸粉吸金的终极秘诀。

1



流量暴利
最近最火的莫过于打破吉尼斯纪录的刀郎,其新歌《罗刹海市》单曲播放量超过80亿次。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从自身角度理解沉寂多年的刀郎的新歌:
1.有的人从反讽明星的角度,特意点名了那英、杨坤、汪峰等,恩怨情仇,冤冤相报,犹如金庸笔下快意恩仇的小说,普罗大众喜闻乐见;
2.也有人从《聊斋志异》反讽社会的角度,揭露社会的假丑恶,以丑为美的扭曲价值观,教授名流,点评者趋之若鹜,不说两句深刻的话,都不好意思自称为专家了;
3.还有人从民族音乐的角度,结合刀郎新歌被主流媒体如人民网、央视网的认可说事,认为刀郎代表主流价值观等。
……
争论从国内扩展到国外,足够的话题度,背后映射了大环境充满不确定因素下,大家心中无名暴躁,又不好过于直白表达时的宣泄出口。刀郎的歌词和曲调、刀郎磁性的声音,间接传达了人们难以正确表达的心中所需,而且正好契合大家认为反讽是高级表达的情绪需要。
这些,估计远远超出刀郎本人的预期。

2


“70后”的刀郎,出身于四川文艺家庭,自小喜欢音乐,十几岁就辍学远游,遇到了搞民族音乐的女性朋友,自此激发了他创作的才情,爆款连连,多首歌曲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甚至连其弟子云朵也火得一塌糊涂。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同时很火的还有小杨哥,坐拥1亿粉丝,抖音第一把博主交椅,刚花了一个小目标的钱买了栋厂房,明星名流趋之若鹜,有位现在不怎么红的明星,跟小杨哥露个脸就火速增加了20万粉丝,小杨哥的直播带货能力秒杀一代网红辛巴、薇娅,让董宇辉所在的东方甄选整个团队只能屈居第二。

“95后”的张氏兄弟——小杨哥和他的双胞胎哥哥出身于安徽的普通人家,读书一般,大学喜欢录制恶搞视频,爆红于密室放爆竹墨汁爆炸视频,后面开始拍摄情景剧戒掉网瘾,并陆续组织了家庭情景剧,由于其搞笑风格,吸粉无数。后面两兄弟跟朋友合计三人成立三只羊公司负责直播,成功实现了粉丝大V到直播带货的跨越,一家公司负责采购直播产品,一家公司负责直播,一家公司帮助网红拿货并分配股权给播主,生意如日中天。据说小杨哥座驾超过1500万元。
刀郎与小杨哥,一个得名,一个得利,莫不是在证明,时下是一个流量的时代,流量为王的背后似乎印证了内容为王的基本逻辑。

流量密码
1.爆红的背后,刀郎和小杨哥都扎根于主流人群。中金公司出台的数据表明中国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人数为13.28亿人,他们是目前中国的主流人群。他们喜闻乐见好歌好段子,刀郎和小杨哥的魅力,在于持续地输出爆款内容,非常符合大众需求和审美,因此具有了广泛的粉丝基础。
这再次印证了,不论怎么策划定位,不论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要做成最大的网红,必须根植于最为庞大的老百姓群体。这很好理解,大海才能成就鲸鱼。
2.提供直接的快乐感受。
如果你开车在新疆旅游的路上,配上刀郎的音乐,大概就能领略刀郎的精神世界,大气磅礴又情意绵长,这种宏大叙事中兼顾真情意的感受,让听众能够短时间抛却柴米油盐的繁琐、生活的重担,奔向诗和远方。
同样小杨哥提供的情绪价值一点也不亚于刀郎,就以前段时间爆红的“武汉幼师挖呀挖”的视频,小杨哥的粗犷版本,演绎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让观众捧腹大笑,更是顺便打赏和购物,小杨哥的段子能力,让受众及时行乐,摆脱延时满足的人生长期努力实现目标的烦恼。
说到底,他们都是制造老百姓喜闻乐见内容的高手,像顶级的情绪厨艺大师,让受众悲喜癫狂,成瘾性观赏循环,欲罢不能。
3.合适的变现魔法。
尽管刀郎没有刻意的商业化,但巨大的流量带来的分成,以及商演回报自然巨大,刀郎享受演艺界成熟的渠道分配红利;小杨哥也是一样,通过直播带货,挣得盆满钵满,谁叫消费降级,产能过剩,谁能卖货,谁就是王。
我在很多年前就说过超级个体的概念,现在的商业逻辑是IP为王,如果能够吸引流量,借助网络平台,有成熟的分润机制,个人财富暴涨自然在情理之中。

网红背后的反思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以前是电视机的年代,央视标王就意味着销量,也造就了叶茂中的三板斧营销,即包装卖点—拿下央视标王—线下招商;后面发展到PC互联时代,网易搜狐及微博百度,攫取了大部分流量,广告开始点击付费;再到时下的移动互联时代,足够大的流量IP,足够高的产品性价比,足够多的粉丝流量,缔造新商业场景。
每个时代尽管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无一不遵循“漏斗模型”,要达到商业上的成功,流量是必要的基础,刀郎和小杨哥是幸运的,触发了流量的密码,一半努力但也有一半幸运,他们给普通人最大的启发是,不论你多么另类或大众,有了流量就成功了一半。
至于更深层次的管理和文化反思,见仁见智,现在是这两位大咖火的时候,一切批评和质疑,都意味着与大众为敌,所以矛盾的冲突,犹如现实的戏剧上演,加剧了IP的传播,冲突是营销的本质,越有话题感,越有认知矛盾,IP本人就越能得益。
面对超级网红,普通人梦寐以求的名和利,就有了现实的模拟路径:
根植于最广泛的人群受众,创作喜闻乐见但未必优秀的内容,跟随平台的变现模式,接下来还会复刻多个爆火和暴利的IP。或者说,谁火就拥抱谁。以现实主义姿态生存,不论面子,直达利益,当然这些人谁不红了,他们也会快速抛弃谁。这种本质在于嫌贫爱富的盲目拥抱流量,折射了更加深刻的社会话题,也值得人们深思。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