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酒业频道

头部企业扩产 中小酱酒企业发展承压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翟枫瑞 摄影记者:翟枫瑞 网编:赵述评 2023-11-02

随着酱酒市场进入存量竞争,诸多头部酱酒企业纷纷扩产。11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6家酱酒头部企业在今年进行扩产,共增加产能近5万吨。在大酒企忙扩产的同时,部分中小酱酒企业投产量有所下滑,甚至有些企业出现停窑、休窑情况。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在酱酒产业面临新调整的当下,头部企业扩张产能将进一步加剧产业分化。未来3-5年,酱酒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加剧,头部企业占比逐渐提高,部分中小企业会越来越边缘化。

北京商报

大企业紧扩产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投产季,郎酒天富生态酿酒区投产新增1万吨产能;到2030年,郎酒酱香目标年产达10万吨,储酒过50万吨。贵州茅台酱香系列酒柑子坪生产区域建成投产,新增产能7200吨产能;贵州珍酒今年投产量增加5000吨。此外,贵州安酒表示今年将下沙4万吨;国台酒宣布下沙投产2万吨。

贵州茅台作为酱酒龙头企业,从未停止扩产步伐。贵州茅台发布的《关于投资建设茅台酒“十四五”技改建设项目的议案》显示,贵州茅台拟投资约155.16亿元用于茅台酒“十四五”技改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可新增茅台酒实际产能约1.98万吨/年,储酒能力约8.47万吨。

企业扩产的背后是销售目标,郎酒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郎酒将实施新的“351工程”,到2025年,超级大单品青花郎单品销售过100亿元,2030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

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表示,头部酱酒企业加大扩产是由于需求出现增长乏力,加大投产以此来争抢市场份额。

酱酒行业在经历快速发展后,目前正在从跑马圈地时代逐渐进入存量竞争时代。随着头部酱酒企业加强扩产,中小酱酒企业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压。同时,部分中小酱酒企业因生产成本较高、利润空间较小,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行业集中度加剧

随着头部酱酒企业扩产,抢占中小酱酒企业市场份额,部分企业出现一定幅度减产。有机构预测今年仁怀产区投产将减少40%左右,酱酒整体产能预计减少量在15%-25%。酱酒产量下滑的背后,是市场上“小散弱”酱酒企业被清理整治,行业集中度加剧。

以酱酒核心产区仁怀为例,在聚焦白酒行业“小散弱”方面,仁怀市从2021年起大力实施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目前完成清理整治退出622家、实施就地改造提升949家、完成117家兼并重组做大为16家。

白酒营销专家蔡学飞表示,目前部分中小型酒企出现停窖、休窖的情况,这是市场增速放缓后,企业对于增长预期信心不足的表现。

事实上,部分中小型酱酒企业以贴牌为主。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贴牌酒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就使得市场上所售酱酒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家会利用贴牌酱酒进行造假、以次充好,在影响酱酒市场良性发展的同时,也扰乱市场秩序。面对这一局面,遵义市酒业协会发布《关于规范定制(贴牌)酒生产销售行为的通告》,进一步规范贴牌酒包装及生产、报备工作。

一边是协会出台政策治理,一边是酱酒头部企业增加产量抢占市场,部分贴牌企业选择退出市场。

中国消费品营销专家肖竹青则认为,过去“酱酒热”特征是茅台镇中小酱酒企业以定制酒和贴牌销售为主。伴随着贵州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整治市场秩序、强化酿酒环境保护以及酒厂规范化治理形成大浪淘沙效应,近年来诸多中小酒厂逐步出局。

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回龙观地区商超时注意到,白酒货架上的酱酒产品均以头部酱酒品牌为主。工作人员表示,店内酱酒品牌多以知名品牌为主。在酱酒品类里,茅台、习酒、郎酒等大品牌销量较好,其他酱酒品牌销量相对一般。

沈萌表示,中小酱酒企业缺少足够的品牌吸引力,因此无论是销售还是现金流都出现巨大障碍。头部酱酒企业利用品牌和资源优势,形成集中度,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清除盲目入局的泡沫化资本。

前方路在何处

中小酱酒企业借助过去几年酱酒全国化红利,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身品牌价值不足、优质产能有限,在目前酱酒增速放缓背景下,不少企业正在逐渐边缘化。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表示,酱酒热潮仍在持续。今年酱酒市场竞争逐渐加剧,行业“马太效应”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二三线酱酒品牌发展空间,二三线品牌急需实现突破。

事实上,酱酒在一个生产周期内,经过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后,还要再存放5年才可以在市场上销售。因此,头部酱酒企业虽然加大投产,但距离真正的酱酒产能释放还需要3-5年左右时间。

业内人士分析称,虽然头部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头部酱酒企业产能释放之前,中小酱酒企业可以拒交细分市场、提供个性化产品、创新营销模式等方式,寻求发展机会。

沈萌表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找准定位、差异化,不然只有稳定好企业目前在细分市场的基础和被淘汰出局两种选择。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有部分中小酱酒企业聚焦于核心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有品牌则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细分市场深耕;还有部分品牌拓展渠道,入驻电商平台、与大型零售商合作。据了解,肆拾玖坊通过社交媒体打造线上社群、提供定制化服务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贵州醇则与旅游、餐饮等企业展开跨界合作。

蔡学飞表示,在存量加压市场环境下,中小型酱酒企业还是应该回归专业原酒酿造,或者开展新零售、定制等新模式创新。利用自身小而美的特点做酒庄营销,开展消费者价值服务,提升产品差异化,规避与大企业正面竞争,从而获得新增长机会。

北京商报记者 翟枫瑞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