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方彬楠 冉黎黎)10月11日,北京市海淀区举行“两区”建设三周年新闻发布会,对三年来“两区”建设取得成就进行介绍和解读。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黑煜介绍,海淀“两区”建设三年来,已形成49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2项向全国复制推广,7项向全市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海淀区应复制尽复制,一批借鉴改革事项落地见效。三年来,海淀区“两区”建设累计新增项目1735个,其中外资项目439个;今年1-8月,实际利用外资达58.65亿美元,占全市的55.0%。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规划发展处处长王春生介绍,“两区”建设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聚焦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务、先进制造等高精尖领域,三年签约重大项目超过200个。目前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9764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12家,独角兽企业51家。
海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刘建民介绍,海淀区金融办研究制定了海淀区《“两区”金融领域建设工作方案》,聚焦创业投资、金融科技、科创金融、数字金融、跨境投融资便利等重点领域,努力培育金融发展新动能。5家头部科技企业和7家驻区央企财务公司纳入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范围,并在全国率先将外债便利化额度从500万美元提升至1000万美元,已帮助47家海淀区企业办理便利化外债超40亿美元。
中关村海关副关长高静介绍,今年5月23日中关村综保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作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保区拟构建“2+2+N”保税业务谱系,以集成电路和医药健康产业为核心,以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产业为重点,拓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融资租赁、高端软件服务外包等保税服务业态。下一步将通过用足用好“保税、免税、退税、免证”等优惠政策,发展一批新型贸易服务业态,推出一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政策制度创新成果,聚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科技服务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成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推进研发创新的主平台,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