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90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重大重组事件公告,在监管多次表态提高重组市场活力与效率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并购热有望持续。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重组是最为直接的提升经营质量的良方,不过,一些高溢价或者忽悠式重组也还是需要股民擦亮双眼。
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分化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也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垃圾公司退出市场,绩优股在二级市场长存,如此一来,才能保证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质量始终处于高水平,投资者也可以买到相对较好的股票。
虽然垃圾股的出清对提升A股整体质量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垃圾股的投资者而言,有时可能比较遗憾。如果是在公司业绩恶化之后买入股票的投资者,那可以说是“自讨苦吃”,但那些在业绩原本还很好的时候买入股票的投资者,可能会多少有些憋屈。他们并没有买入垃圾股,只是买入之后公司业绩越来越差,此种背景下带来的投资损失对于投资者来说,或许难以承受。
现如今,管理层在政策上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十分友好,这实际上是给绩差公司提供了新的出路。以重组上市为例,公司可以考虑置换出亏损的资产,置换入新的优质资产,就能让原本持股的投资者有机会解套获利。新东家进场后也能获得上市资格,原本的大股东也能得到相对满意的退出价值,属于多赢的情况。只要置换进入的资产是真正的优质资产,那么就对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一般的资产重组也属于常备选项。考虑到行业、经济大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上市后的经营业绩很难保证一直稳定,即便是绩优股也可能出现短暂的业绩波动。那么,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资产进行重组,就能很大概率上降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波动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处于夕阳行业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能够通过资产重组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无异于重获新生。
另外,一些上市公司对上下游企业的兼并重组,能够增强业务稳定性,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打造双主业或者多主业,都为公司后续的业绩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不过,并非所有的资产重组都能对上市公司构成利好。诸如,曾有公司重组后没多久业绩再度下滑,然后再次重组,一个股票代码先后有多个看起来就明显不一样的曾用名,这样的重组,置入的资产质量明显不佳,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质量,更像是借力重组炒股价,投资者买入这类重组后的股票,投资风险可想而知。
北京商报评论员 周科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