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此后阿拉伯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削减产量、石油禁运措施,将石油危机推向高潮。时隔50年,中东火药桶再次被点燃。当地时间10月7日凌晨,伴随着火箭弹和激烈的突袭,以色列人的西赫托拉犹太教节日假期提前结束,巴以新一轮冲突震惊世界,并且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在战争中”
当天,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采取新一轮军事行动,并表示已向以色列境内发射至少5000枚火箭弹。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多名头戴面罩的巴武装人员乘坐吉普车出现在以色列南部城市斯代罗特的街道上,现场响起交火声。
作为回应,以军对加沙地带展开多轮空袭。以色列国防军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以军正在加沙地带展开行动,哈马斯将付出“沉重代价”。以军晚些时候在社交媒体平台说,作为报复,以军已经展开针对加沙地带哈马斯组织的“铁剑”行动,数十架以军战机正在轰炸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阵地。
与过去数年大大小小的冲突不同的是,这次是战争,至少以色列认为是战争。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说:“自今天(7日)上午起,以色列国陷入战争中。” 同时,以色列英文媒体《耶路撒冷邮报》、希伯来文媒体《今日以色列报》等,都以“以色列在战争中”为主题推出专栏。
而上个月,这位以色列政坛常青树还在美国,与美国企业家、科学家大谈人工智能和高科技,展示“创业国度”以色列的美好形象。
当地媒体报道说,对以色列而言,哈马斯此次军事行动“非常突然”。目前,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地带周边至少3个以色列定居点,这在2007年哈马斯控制加沙地带以来的数次冲突中从未出现过。
在耶路撒冷生活的牛牛对北京商报记者回忆道,10月7日早上,第一次防空警报响起,迷迷糊糊听到的第一反应是以为地震了。直到后来好几次警报,拿起手机看消息,果然是火箭弹来了。“其实在以色列两年了,对加沙投来的火箭弹已经见怪不怪,往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来的都可以精准拦截,所以也并没怎么担心。有两次警报响完之后,能感受到火箭弹被拦截在空中爆炸的冲击波,我的房间门会有砰的一声。”
骤然升级
巴以和谈于2014年4月中断,此后双方冲突不断,但此轮袭击所造成的伤亡十分惨重。“不断上升的死亡人数,能看出新闻编辑要不断快速更新,都顾不上审核,wounded单词都打错了。”牛牛说。
据最新消息,本轮冲突已致近千人死亡。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等多家以色列媒体8日报道说,巴以新一轮冲突已致6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当天发表声明说,以色列军队袭击加沙地带已造成370人死亡、2200人受伤。
值得注意的是,哈马斯此次发起袭击的时间耐人寻味,此时正值犹太节日期间,为期一周的住棚节即将结束。根据犹太历,今年的住棚节于9月29日的日落时分开始,延续到10月6日日落时分。
更令外界困惑的是,巴以冲突持续经年,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威名远扬,号称全球四大情报机构之一,以迅速、准确,高效率闻名。但在这次哈马斯发动的突袭中,以方的情报机构却似乎处于瘫痪状态,使得以色列陷入“措手不及”的状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所长牛新春表示,这次哈马斯的袭击选在了10月7日周六,是因为周六是犹太教的安息日,以色列社会基本停止运转,可以打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目前以色列国内以及国际上很多媒体都将此次冲突比作1973年第四次阿以战争的翻版。那场战争也是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以色列事先毫无准备,因此在战争初期也遭受了比较大的损失。
哈马斯为何突袭以色列?袭击发生后,哈马斯军事指挥官穆罕默德·戴夫发表声明称,正在进行的袭击是为了报复以色列“亵渎”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其所在地被穆斯林称为“尊贵禁地”。此地既是伊斯兰教也是犹太教圣地,并因此长期成为巴以冲突焦点。
此外,在多位政治分析人士看来,哈马斯的突袭与以色列和沙特的和平谈判有直接关系。此前,哈马斯曾多次表示,谴责任何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进展。
和伊朗、叙利亚、卡塔尔等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一样,自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以来,沙特一直不承认以色列,也拒绝与之建交。正在进行的沙特和以色列的和平谈判,某种程度上被一些中东国家视作沙特的背叛。
石油危机
宗教、民族、地缘政治、外部介入,使得巴以问题一直无解。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诞生在同一个地方——耶路撒冷。牛新春指出,其实本质问题就是在这一块领土上要建两个国家,有三个宗教都认为这块领土是他们最神圣的宗教圣地。
长期以来,加沙地带是巴以冲突的最前线。在加沙城,人们匆忙上街购买物资。在加沙地带东北部,数百计的平民带着毯子和食物逃离家园,躲避可能来临的战火。
此外,以色列能源部长卡茨7日晚宣布,他已签署命令要求以色列电力公司切断对加沙地带的电力供应。加沙地带约2/3的电力依赖以色列供应,以色列宣布“断供”很可能进一步加剧加沙地带能源捉襟见肘的现状。
50年前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爆发了著名的“第一次原油危机”。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冲突爆发时间非常巧合,本次冲突也很有可能成为油价的“血色助攻”,但同第一次原油危机相比,如今的情况已大有不同。目前,阿拉伯国家并没有“齐心协力”,埃及、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和其他阿拉伯世界还是旁观者,全球经济不会再次遭受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赵天舒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