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频道

科研、助农、深耕特教……讲台之外的神奇教师在哪里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赵博宇 网编:文旅新闻中心 2023-09-10

 搞科研、投身特教、扶贫助农…除了站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在默默地做着哪些事?9月10日,第39个教师节来临,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奋战在教学及科研一线的教师代表。这些教师有投身国防建设,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的老教授;也有十几年如一日助农扶贫,坚守职教阵地的农职教师;还有因材施教、以真情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

投身国防科研事业七十载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是什么?答案是原子钟。“我坚信国家很需要(原子钟)。做研究,我的想法是,原子钟的重要性不亚于原子弹。”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原子钟的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这样表达了自己的科研初心。

上世纪60年代初,王义遒从苏联学成归国。在看到国家的科研需要后,王义遒决定将原子钟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经过和团队成员的艰难努力,1965年,我国第一台原子钟“光抽运铯汽泡原子频标”正式面世。十余年后,王义遒和研究团队又克服重重困难,开发研制出我国第一批批量生产的“光抽运铷原子钟”,而这项高科技成果在我国几项国防科研试验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维护国家安全与政治独立,我们必须建立自主的时间系统,发展自己的原子钟。”王义遒表示。

在科研之外,王义遒还一直活跃在教育管理的岗位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义遒先后任职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处处长、北京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常务副校长。从科研领域走向教学管理,王义遒更加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在王义遒看来,打好基础是学习一切专业的前提。“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自学,学到好的思想方法和批判性思维,推动学生的创新。”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十六字方针正是由王义遒提出。这一方针长期成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对全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而在卸任北大教职后,王义遒仍笔耕不辍,先后发布了多篇教育管理方面的文章。在科研领域,王义遒担任了星载原子钟技术管理组首席专家,并参与对我国北斗导航系统至关重要的星载原子钟的研制,为祖国国防事业服务。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授高照全

深耕职教 助农扶贫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苹果是我国北方栽培面积最大的果树,多数种在边远山区、黄土高原等贫困地区。由此,一枚小小的苹果也成为让不少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授高照全,从读研期间就开始跟随导师开展苹果扶贫工作。

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和团队成员在北京、陕西、山东、山西、河北、新疆等省市先后建立苹果开心形改造示范推广基地60多个,直接培训技术人员和果农10万余人,直接示范推广面积150余万亩。“技术改造之后,苹果变大变红了,农民的一亩地能比之前多挣好多钱,这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是很大的改善。”常年在田间地头和果树打交道的高照全,更明白技术改善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性。

“助农扶贫做到现在,我从没想过要做别的。”高照全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农业职业教育,主要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和产业难题。农职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往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对学生的培养。”

从教近二十载,高照全带出来的学生已遍布北京各个村镇。“之前有一次我去昌平工作,吃饭的时候遇到了教过的学生,学生说什么也不肯让我自己交钱。”谈起学生们,高照全不无骄傲地表示。

多年深耕农业职业教育领域,高照全对扶贫助农和职业教育都有着自己的体会。“农民对技术的渴望是非常高的。做农业这一行做久了,感情一天比一天深。我现在的期待就是能做好教学和科研上的工作,再推广一些农业技术。”据介绍,目前,高照全老师的研究重点为果树信息化,用数字化技术促进果树生产进行现代化转型,已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

昌平区特殊儿童教育学校书记、校长吴振奇

以“情”为纽带办特教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北京市昌平区特殊儿童教育学校始建于2009年8月11日,2010年9月1日正式办学,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培智类学校。”昌平区特殊儿童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昌平特教”)校长吴振奇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2021年,昌平特教增设学前部和职高部,现在是一所十五年制培智类特教学校,分为流村、南口两个校区。目前共有学生201名,其中152名在校就读,49人送教上门。

“特殊学生更需要关爱。”吴振奇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昌平特教在教学过程中为每名学生量身制定了“一人一案”,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术、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信息技术8门课程。同时,学校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为有个别需求的学生开设语言训练、动作训练、感觉统合和行为干预个训、组训课程。

同时,学校还为每名送教上门学生安排了专属教师,沟通协调学生的各项教育康复事宜,目前,昌平特教已设立11所学校12个就近集中送教点,开展送教上门、线上推送微课课程等多种形式满足送教上门学生的教育康复需要。

“让特殊教育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就要拓宽训练空间,搭建学生融合交流平台,形成‘情’为纽带,‘练’为方式,周边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教学模式。”吴振奇表示。

作为一名特教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吴振奇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毕业后能融入社会。“昌平特教现在已经和多所职业学校建立了合作,在初中毕业后能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更高层教育。每当看到孩子们有更好的机会,家长们为孩子们的发展热泪盈眶时,我都觉得付出值得。”

北京商报记者 赵博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