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过H1N1、埃博拉、新冠等疫情的多次冲击后,预防为主、合作共赢、科技创新和未雨绸缪,已成为应对重大传染病时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而新的呼吸道传染病出现正成为大概率事件,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及能力的准备。9月2日,在2023服贸会“第四届全球健康北京论坛”上,多位专家为此建言献策。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向未来,需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把握疾病发展演化和传播的规律,掌握防控的关键技术和策略,从而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在公共卫生专家冯子健看来,大流行并不稀奇,但风险会加剧,除了吸取教训,增进整个人类或国家的卫生安全开展更系统的工作,还要持续地改进、创新策略,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如何为下次大流行做好准备,冯子健表示及早发现病毒跨种传播,更早地作出研判进行应对。在应对准备上,他建议建立合理的关键物资储备,尤其是药物、医疗设备、关键物资、集中诊疗和隔离设施等。同时要开展系统的准备,如提升整个研发审批生产到疫苗政策策略的制定,部署和动员公众快速接种。注重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和体系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今年8月,北京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研究中心设立1个工作指导委员会、1个专家委员会、1个工作机构和3个实验室平台,旨在提升北京市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能力。
研究中心将借助在京优质研究资源,针对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中的关键问题,持续开展快速诊断技术、内生传播规律、关键生物特性、复杂疾病特征、精准预测预警、适宜防治策略、空气消毒净化等相关核心技术研究储备,并密切跟踪、收集全球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进展,为首都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超大城市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和政策建议。
在业内人士看来,疾控体系建设是全面提升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还要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和信息直报系统,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此外,提升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也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卫生事务,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姚倩/文 张笑嫣/摄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