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企业文化

新环境下商务财经媒体的影响力建设(上)

出处:中外企业文化 网编:中外企业文化 2023-07-18

2023年,对中国经济社会很多方面来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同时,一个全新的媒体环境正在形成。区域性商务财经类日报媒体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重新认识新形势、适应新环境,研判用户对新闻信息服务的新需求,重新梳理锚定媒体的资源和价值,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形式和传播方式,重塑内容生产流程、分发渠道,构建新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1

 

一、商务财经媒体面临的三个“新环境”

1.新媒体环境
由技术变革带来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呈现加速度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信息生产和分发方面的应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信息传播和语言表达方面展示的惊人想象力,使用户获取、使用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媒体机构的核心功能、向用户受众提供的核心价值以及传统媒体机构构建舆论影响力的要素、资源和方法途径,都受到巨大挑战,传媒业格局、舆论生态、媒体机构的经营资源和生存发展逻辑,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递信息、打破“信息不对称”,是传统媒体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信息过载时代,大众的主要困惑将从获取信息变为筛选过滤无效信息。网上资讯信息繁杂、观点众说纷纭,媒体机构进行信息传播,需要更强的信息甄别筛选能力,更精准地为用户需求提供服务,让受众获取有效的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信息分发平台、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不仅自媒体无处不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都建立了比较通畅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官号”“官微”成为标配,此前大量由专业媒体机构采写、发布的信息,已由“官号”“官微”实现了第一时间发布。社会单位自建“官号”“官微”主体发布第一手信息,相比传统大众媒体传播,虽显客观性不足,但在提供一对一信息服务时,尤其是服务于低频、小众、个性化的需求时,可以实现高效率的信息供给,精准性和传播效率明显提升。在大众传播的社会新闻方面,此前都市报的主打卖点——“突发新闻”,大多由自媒体实现了爆料首发和发酵传播,传统媒体在社会新闻事实部分——“发生了什么”的传播中,更多扮演着核实或者辟谣的角色,传媒功能更多转向了观点输入、舆论引导。
加快和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在新闻宣传、舆论阵地建设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方向和路径,提出了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要求坚持正确方向,一体发展,移动优先,科学布局,改革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意见》指出,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
无论是技术发展、社会舆论环境变化、媒体实践自生动力,还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政策要求,融合发展都成为了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第一道必答题,没有退路,必须过关。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之下,传统主流媒体机构,须从内容生产、渠道分发、经营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造甚至重塑,在信息传递、舆论引导、社会守望、记录时代等社会性功能和职责的实现方式上,必须与时俱进,改革策略方法,推进媒介迭代和工具升级,为受众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才能打造深入人心、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力,更好地承担社会职责,获得发展。

2

2.新社会经济环境
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随着防疫政策调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国内消费和制造业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带动资本市场、投资理财、营商环境各领域变化升级,相关的产业、行业、企业以及产业链、价值链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带动了社会整体发展变化,商务财经领域的就业者规模、关注经济政策、重要财经指标的人群比例与日俱增,经济新闻从过去专业的窄众信息成为大众显学,时常“破圈”演化为社会新闻,成为舆情焦点。
经济回暖复苏势头强劲。2023年是二十大之后新一届政府换届施政首年。一季度刚过,中国经济已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和动能,2023年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经济“首季报”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增速超预期。同期,生产、消费、进出口、投资、就业等多个领域主要经济指标加速回暖。政府拉动经济的政策和渴望、亿万中国普通百姓积极、勤劳、智慧,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改变生活的态度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主体创造的优良基础,助力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迅速升温。总体来讲,发展潜力强大,态势朝气蓬勃,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成为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的精准总结和实践写照。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阶段”的进程是大势所趋。
产业行业分化变数增多。技术革命、全球格局变迁、城市化加速、居民财富和消费结构变化、绿色生产、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政策……对于绝大多数市场主体乃至多数业态、产业行业,都会因技术发展、产业升级、市场竞争、国际外贸环境和国家政策变化,面临时代分水岭,甚而面对企业生死存亡的考验抉择。
新社会经济环境,为商务财经媒体提出了重构内容形式,重构传播载体和价值内涵的要求,也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经营资源。新技术、新业态、新经营模式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如何影响改变未来的社会和生活?对每一个参与经济生活的人,如何在变化的岔路口坚持或者改变?从业、创业、投资、理财,有哪些红利和陷阱?新社会经济环境,为商务财经媒体提出了大量待解的课题,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和机遇。

3.新受众环境
社会人群的代际更迭和媒体受众变化突出,圈层差异日益明显。
社会人群代际更迭加速。时间纵轴上,过去人们曾用10年作为“一代”的刻度,如“80后”“90后”“00后”……而2000年前后出生的新世纪Z世代,是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和数字化生存无缝对接的“网生代”,三五年就会出现不同的代际差异。
同一代人中出现代内差异分化。空间横轴上,圈层化变得明显,代际分化和年轻人圈层化体现在几个维度上:一是城乡二元,年轻人的出生和成长环境不同,使其见识和机会不同而分层;二是教育,是否上过大学,甚至是否985名校,都影响着其就业、社交,进入不同的“朋友圈”;三是父母和家庭,经济、文化、社会资源背景不同,形成代际传递和阶层固化;此外是体制分割,同样背景的精英人群可能因分属体制内外,出现认知差别、观点撕裂。
信息传播私域化。疫情三年作为一次社会“大事件”,助推了社会人群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基于疫情期间工作、生活、社交、作息的特殊性,即时通信、电子支付、去中心化等信息技术应用,加速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使用时的体验和习惯,很多人获取信息只依赖于“朋友圈”私域分享,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主要靠“在线”。每个自媒体聚集一定粉丝数量和影响后,都可能成为“大众媒体”。大众传播中,“朋友圈”曝光、大V博主分享,成为多数公众人物的“新闻发布会”。一个热点新闻事件的发酵传播,受众的评论、补充,都会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传播构建的网络也会成为社会结构本身。
新闻受众甚至会直接参与新闻本身,影响新闻事件的变化和舆情走向。如2023年上海国际车展,出现了“宝马半个董事会败给一盒冰淇淋”的传媒事件。有自媒体首发短视频爆料,在4月19日车展媒体开放日上,“宝马MINI展台工作人员发放冰淇淋疑似区别对待中国人外国人”,引发网友铺天盖地评论声讨,宝马MINI中国4月20日下午出面道歉:“检讨自己并改善管理,加强内部培训”,4月20日当天,一名自媒体女主播与宝马MINI展台方发生激烈争执后被强行带离现场;另有多位自媒体博主购买上千元冰淇淋到宝马MINI展台向观众免费发放;上述过程被当事博主的视频传播再次引发热议,宝马MINI公关危机升级,4月21日出面“再道歉”,澄清视频中的外国人佩戴了员工胸牌,是工作人员……

自媒体博主本是新闻受众,在这次事件中,主动参与并且成为了新闻事件当事人。新闻受众的参与,强化了新闻事件本身的演变和舆情发酵,由于受众介入传播,尤其是自媒体主动成为新闻事件当事人,使舆论形成和舆情翻转出现更多不确定性。2023年3月出现的“去淄博吃烧烤”,以及北京鼓楼街牌成网红排队打卡点、雍和宫香灰手串热销……某种程度上,都是新闻受众参与传播引发的传媒热点。此外,信息茧房、过滤气泡、情感极化和网络暴力,越来越成为大众传播中的常态和常貌,如宝马MINI发放冰淇淋事件中的两名女工作人员,在视频热搜后,受到了类似网络暴力的羞辱谩骂。
新受众环境的变化,也体现在企业舆情管理、处理危机公关时,需要研究适应新规律,2022年下半年, 海天味业因添加剂双标话题、李宁因为新品发布会中一款冬装帽设计似日军军服,先后陷入持续的负面舆情焦点。这是两场非典型性危机,危机并非由于企业食品安全或者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反而是来自于意外的“蝴蝶”——企业管理层和公关部门的“发声”态度,引发了全网舆情,带动资本市场乌龙踩踏甚至行业风暴。风波的发酵,引发这两家知名品牌企业的美誉度、股市市值、市场销量先后持续大跌,海天的学费超过360亿元,李宁超过100亿元。

据《北京商报》调查报道,海天和李宁公司并非不懂年轻人和公关营销,仅2021年,海天就先后冠名了《中国诗词大会》《吐槽大会》等热门综艺,当年销售费用超过13亿元。 同一年,李宁公司的广告及市场推广费用猛增近四成至17.8亿元,以 “国潮”出圈的李宁,对年轻人的偏好也并不陌生。两家企业仍然难免遭遇舆论危机,可见受众环境变化给企业设置了更严苛的考验。而与此同时,这种受众环境的变化,也为商务财经媒体报道增加了新的观察角度和报道案例。

3

二、商务财经媒体面对的“五律”边界
社会经济环境变了,媒体环境变了,受众环境变了。商务财经类媒体机构,需要重新认识新形势、适应新环境,研判用户对新闻信息服务的新需求,调整优化媒体的定位和发展策略。《北京商报》作为首都地区唯一的商务财经日报社,办报实践中体会,要把握处理好宣传纪律、传播规律、市场铁律、专业定律、文化自律 “五律”的关系。

一律:遵守宣传纪律。这是党媒党报定位决定的基本要求。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讲话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商务财经媒体办报中,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执行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遵守新闻管理、互联网管理等有关政策规定。需要强化采编人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报价值观、正确融合发展观教育,承担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二律:遵循传播规律。新闻传播由传播主体、收受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四大要素构成,新闻传播规律蕴涵在四大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传统媒体时代,客观性、贴近性、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而媒体融合传播时代,新闻内容的生产、传播、影响力建立都发生着革命性变化。媒体机构不仅要遵循传统传媒规律,更要研究和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尤其是把握好媒体融合发展中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特征和规律。

媒体融合,内容为王是根本,渠道传播是关键。内容生产,是传统主流媒体机构的核心能力和看家本领。新环境下,内容生产要研究人群圈层化、分层化特点,掌握新媒体平台分发传播规则,适应可视化、分众化、个性化、私域化的规律,提高信息生产、传播的针对性。与网络信息内容呈现的海量化、同质化、低智化、非理性的短板相比,传统媒体机构理性、积极、严谨、深入的态度,是其产品体现差异化、内容服务树立权威性的关键。媒体机构掌握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分发传播规律,需要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
媒体的变革源于新技术革命,媒体机构更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及时关注和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应用,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流程中。未来新媒介的形态和变化,不确定性和分水岭式的拐点随时可能出现,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坚定方向,保持定力,精耕内容,把握确定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是尊重传播规律的最高境界。

三律:顺应市场铁律。《北京商报》社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经费来源完全自收自支,经营创收压力是刚性的,生存发展是硬道理,也是报社是否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建好队伍、确保优质新闻内容生产、保持传统主流媒体战斗力和影响力的基础。
媒体融合发展对新闻内容的生产、传播带来革命性改变,媒体的经营资源、盈利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传统纸媒尤其是都市报“二次销售”的广告经营模式(先将媒介卖给读者、受众,再将受众的时间、注意力卖给广告商的过程)已经遇到颠覆性的挑战,传统媒体的分发渠道平台化、内容传播私域分享化,媒体经营依托的承载介质以及影响受众、产生经营效益的方式,都面临着升级转变,需要重新梳理核心价值和经营资源,重构盈利闭环。

4


媒体经营的市场规律,同样可以用营销经典5P
理论分析。即做好产品(Product)——内容为王;渠道(Place)——尤其是新媒体分发渠道的开拓运营;营销(Promotion)——媒体融合环境下,传统媒体机构需要重新建立“朋友圈”,建立围绕新媒体产品和媒体融合影响力的营销场,包括线上线下的活动,强化新媒体产品的品牌宣传推广;以及适合新媒体市场的价格(Price)——内容分发环节的版权议价或渠道购买,重建新媒体经营产品的销售价格。在传统营销5P理论中的第5个P——人(People)——有观点认为这是最关键要素,在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人是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新闻内容生产、新媒体技术应用,还是市场运营、经营管理,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难能可贵。
在媒体经营中,还需要严格执行采编经营分开管理原则。报社不向采编人员下达经营创收任务,强化采编、经营工作界限,做到业务不混合,人员不混岗。

四律:恪守专业定律。保持在财经商务垂直领域的专业性。《北京商报》的诞生、生存和发展,是京城报业市场细分的结果,它的目标读者是从事商务活动和关注商务活动的社会主流职业人群,读者具有分众化、垂直专业化的特点。将分众的商务人群定为目标读者,无论是媒体产品的结构,还是新闻产品的发布形式、报道视角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报道对象和读者的沟通互动方式,都遇到了一个如何面对和解决专业化、分众化的问题。
专业化要求记者成为内行,会说行话。作为商报的编辑记者,要求首先要能听懂行话,具备用行话和行内人交流的能力。《北京商报》报道的新闻大多具有一定的产业、行业代表性,采访对象和读者本身往往就是该领域的专家。和专家谈问题,谈专业问题,如果不能用“行话”与对方交流,记者被轻视和吃“闭门羹” 是不奇怪的。记者采访企业、研究企业,企业也在研究记者。各大企业都设立了公关部,实际上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企业做一个“壳”,过滤掉企业对外界的负面消息,只给记者企业希望发布的信息。记者如果不会看公司的报表,不了解公司和行业的内幕,不能突破这层 “伪装”,不知道公司运作背后的真实情况,那么依旧是个外行。
保持专业性,才能在内容上立住脚。北京商报对记者编辑培训和业务指导中强调“垂直”,要求对所采写领域有基本的认识和把握,了解行业的主要问题、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基本背景。写公司新闻,要关注大老板和大多数人的思考;关注赚钱和利益,关注与此相关的焦点和冲突;要深刻认识“商人是要赚钱的”,把握住商人、企业、区域和部门利益的共同问题。保持专业性,才能在内容上立住脚,在市场上形成特色,在经营上与都市报、大众媒体、自媒体形成差异化,体现商务财经主流媒体不可替代的价值。

五律:保持文化自律。财经商务报道同样要坚持其文化属性,以文化人,写人性、写故事,让财经商务报道有可读性,保持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公共品属性。一般新闻的写作技巧,在商务新闻的写作中也大多适用,比如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一般用主动语态,直截了当地叙述。新闻需要写人、写故事、写冲突、写矛盾,用事实和故事说规律、讲道理、说背景、讲商机。
作为财经商务专业媒体,不外行,是把行话准确顺利 “翻译”成通俗语言的基础,另一方面,记者要避免成为“假行家”或过于行业化,成为专业术语的搬运工,把新闻写成行业企业的工作报告或产品说明书。术语过多,会让传媒的读者群范围过窄,文章枯燥难读、新媒体流量不足。也丧失了新闻报道作为“文化产品”的属性和审美要求。
如何处理好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的报道展现形式,是传统媒体机构进军新媒体时的共性难题。对于北京商报来说,采编人员需要完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渠道分发”的全媒体采编发任务,新闻的产品形态有时需要“一事多态”“一稿多样”,在纸媒与网媒、图文与音视频中切换。不同的媒体传播特点不同,语境和受众习惯不同,记者编辑就需要掌握双手互搏、动态切换语境的本领。如同样的一次采访,稿件先网后报、先快后深,可能需要先完成几百字甚至100字的快讯,配上视频,迅速发短视频、微博,然后以深度报道的方式,完成报端、微信公众号或者商报新媒体平台号的深入报道。
在不同形态和平台中,传播载体渠道的调性不同,对文字标准的衡量尺度也有所不同。如《北京商报》的新媒体端,对网言网语网感的语言风格有偏好也更宽容,“平替”“种草”“不明觉厉”“卷”“伤不起” 等网络词语一般可以使用,而在纸媒端,则更要求文字的准确、严谨、优美和逻辑性。
对北京商报来讲,新媒体环境的“五律”要求,在同时发挥作用,需要在“五律”中寻找到交叉地带,是辩证统一、一体实现的关系。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