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现状和差异,看见行业发展和问题,北京商报从实用性角度提出四个问题,即国内机构如何打破对ESG的认知局限;如何做一份相对完善的ESG报告;谁应该成为ESG的关切方;中国式的ESG应该是什么样的?结合现有的国内政策、国际标准以及来自中金公司ESG研究报告的数据观点,逐个给出我们的答案。
·问题一· 国内机构如何打破对ESG的认知局限
近年来,ESG被全球监管部门、机构投资者广泛采纳,成为了指导企业进行可持续信息披露和尾部风险管理的重要指导框架。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确立,ESG也成为助力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不过,ESG在我国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内机构对ESG认知存在局限性,对于ESG所蕴含的企业长期价值的认知有待深化。打破国内机构对ESG的认知局限,将成为推动我国ESG发展的重要一环。
强化对ESG功能的认知
ESG本身是一种分类、评价工具,试图解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抽象性所带来的各类挑战:
01 形式层面
ESG拥有清晰的概念边界,即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大“支柱”,“支柱”项下还设定了具体的议题并有相关的量化指标进行关联。此外,ESG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可以通过改进议题、指标的评价方法论来提升ESG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从而使ESG能够相对全面地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02 实践层面
ESG指引着包括国际组织、监管部门、交易所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披露、评价、投资相关规则。基于相应的规则,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的ESG信息披露指南,披露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信息。而对于咨询机构、评级机构,则可以通过收集企业披露的ESG绩效数据并结合另类数据,发布企业的ESG评级。
03 内容层面
ESG基础设施是ESG价值链在经济体中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石。ESG基础设施主要包括ESG披露标准、数据与评级。其中,披露标准体现了ESG生态系统在某时期内形成的共识;数据是对企业与金融机构ESG实践情况的事实性反映;评级体现了评级商结合当前ESG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对企业ESG表现的综合评价。
ESG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发挥相应的功能。具体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ESG为社会资源的分配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扫描”可持续发展机遇及风险的“雷达”,以便高效地识别出目前市场发生的“价格扭曲”,借助ESG工具,市场参与者可以对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并通过资源配置手段改善目前的“市场失灵”,提升社会的总体福利。
在实践中构建ESG“价值链”体系
ESG不仅构建了一个具象化的体系来刻画可持续发展理念,还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在经济活动中构建起一个动态的“价值链”。
在整个信息链传递的过程中,ESG信息的起点是披露,企业可以将交易所和监管方发布的披露规范作为抓手,披露自身客观和主观的ESG信息。接着,ESG信息由ESG评级机构进行结构化和整合。最终,ESG信息会到达资源配置者,作为配置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具体到不同市场参与主体上,企业ESG管理实践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所属行业、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等因素。企业在进行ESG管理体系建设时,应当选择与自身企业特点相匹配的模式。
ESG重要议题识别是企业可持续管理的起点,企业可以通过ESG重要性议题识别流程筛选出对其经营有重大影响的议题进行针对性管理。
此外,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需要充分认识经营环境中的ESG挑战与机遇,提高风险识别及机遇识别能力,建立更具有环境适应力的治理机制与战略目标。
金融机构则是ESG政策传递和引导企业开展ESG活动的重要推手,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中可以进行广泛的ESG整合,结合专业的尽责管理手段,引导资金更好地流向ESG实践较优的领域并帮助被投企业进一步提升ESG管理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机构在ESG投资中扮演的角色是多样化的,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职能,各类金融机构也会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实践ESG。
·问题二· 如何做一份相对完善的ESG报告
随着ESG理念的发展,更多企业尝试采用ESG报告的体例格式,将社会责任报告扩大在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的报告范围。ESG评级机构通常也会将企业在ESG报告中披露的数据作为重要的评级依据。因此,企业ESG报告披露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其ESG评级的结果。
完善ESG规章制度
在披露ESG报告前,企业需要在组织内制定统一正式的规章制度,建立覆盖公司各部门的运营管理机制,以确保ESG数据的收集、验证、分析和披露是一致的。此外,企业还应当建立适当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关键ESG信息的收集、验证和报告的权责清晰、有据可查。
董事会通常需要统筹企业整体的ESG管理。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董事会可将ESG的部分管理职责授权给相应的经营管理层或者部门,或者任命专职的ESG负责人负责企业的ESG议题管理并向总经理或董事会汇报。
参考现有ESG标准
与财务报告不同,监管部门并没有强制对企业的ESG报告进行独立外部审计或鉴证的要求,这使得企业的ESG报告披露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和随意性。为了提升企业ESG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企业在编制ESG报告时,可以参考沪深交易所对于ESG信息的披露要求以及GRI、TCFD等国际ESG准则,以结构化方式披露ESG信息。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ESG信息的披露质量。
如何通过ESG信息披露使公司获得更好的ESG评级,是企业在编制ESG报告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通过研究相对权威的评级机构评级标准,也是可以帮助企业ESG报告更加完善、更加有针对性的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企业需要持续关注ESG评级维度的不断变化。
重视利益相关方沟通
利益相关方参与是企业ESG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企业需根据自身情况识别和筛选利益相关方并给出依据,同时披露利益相关方实际的沟通形式。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方法可包括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焦点访谈、座谈会、信息披露等书面沟通、媒体宣传等机制。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对利益相关方参与提出的主要议题和关键问题作出针对性的回应,并披露利益相关方沟通情况。
保证ESG数据质量
作为ESG数据的重要来源,ESG报告应尽可能保证ESG数据的客观性和一致性。
在确定所需的ESG数据时,尽可能涉及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各议题,确保数据指标完整性;在数据上尽量选择可以追溯的数据,确保评级机构、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能够通过公开或原始数据并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同时应当设置统一的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及单位。
此外,企业在编制ESG报告之时,应当确认相关数据信息已整合到现有的管理披露系统、流程和报告中;需要确保数据沿袭在整个信息系统和供应链中得到维护。公司还需以业绩表现为背景,理解、监测和解释ESG绩效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机制。
界定ESG报告内容范围
ESG报告范围包括企业披露ESG信息的主体范围与议题范围。对于报告主体范围,香港交易所给出了参考。诸如,发行人可以与财务报告相一致的主体范围进行披露,也可以使用财务门槛或风险水平。上市公司可以基于业务和经营现状进行选择并在报告中予以说明。
此外,企业还需要进行ESG实质性议题的分析,更为精准地确定报告需要重点详细披露的ESG议题。企业应对基于行业、业务所在地以及其他政策、社会和环境等因素明确哪些是报告应披露的重要内容。尽可能讲清楚企业ESG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成效,阐述公司能为行业、消费者解决哪些问题,为投资者带来怎样的收益。
建立公司ESG指标体系
企业在编制ESG报告时,一般至少设置三个指标层级,通常将一级指标设为三个维度,包括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二级指标通常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物、能源资源使用、生物多样性等环境议题,员工发展、劳动保障、供应链管理等社会议题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治理议题。企业可根据所处行业、自身具体情况,有所选择地建立公司ESG指标体系。
·问题三· 谁应该成为ESG的关切方
第一层圆环:监管机构和投资者
圆心外的第一层圆环中,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分别扮演着具备不同功能的重要角色。
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制定、规范ESG标准和要求企业公开ESG信息来提高其ESG发展的透明度。例如:提升ESG信披要求、进一步完善ESG评价体系、加强相关绿色金融产品监管、完善ESG相关激励支持机制等。
从海外经验看,欧盟制定了一系列ESG标准和规定,要求员工数超过一定标准的大型企业在非财务信息披露中覆盖ESG信息,可以在年报中披露也可以单独成报告,以提高企业的ESG表现和透明度。类似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曾公开强调,上市公司的ESG信息应该像牛奶标签一样,向投资者公开透明。
除监管机构外,投资者亦是ESG关切方中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一部分。近年来,投资者越发重视企业的ESG表现,将其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一项有机补充,降低诸如“黑天鹅”等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部分机构投资者还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将ESG举措纳入针对企业的调研问题,这也意味着企业需要通过改善自身的ESG治理水平,从而吸引投资者并获得融资。在实操层面,投资者还可以通过行使对企业的股东权利以代理投票和与企业管理层沟通的手段来推动企业的ESG实践改善。
第二层圆环:评级机构、员工
在第二层圆环中,评级机构是圆心和第一层圆环之间的桥梁。
简要来看,ESG评级机构基于ESG标准,通过收集企业自主披露的ESG信息结合另类数据,分析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为投资者、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关企业的ESG风险和投资机会。同时,评级机构在分析不同行业的优秀ESG实践和ESG表现,也将促进ESG标准和制度的持续完善,协助监管机构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通过提供ESG评估和咨询服务,评级机构可以协助企业开发可持续的业务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并促进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的融合。
员工也应该成为ESG的关切方。在企业ESG政策和实践的影响下,企业员工的体验和感受也有所不同,应当对企业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例如,一些员工可能关注公司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建议公司在这些方面采取行动。员工的参与和反馈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ESG问题,提高员工满意度,进而促进企业在员工保有率等ESG指标上的表现提升。
第三层圆环:社会
第三层圆环,或者说ESG发展的最终关切方应该是全社会。
ESG问题通常涉及社会和环境影响,如气候变化、社区关系和员工权益等。社会可以通过公众舆论、抗议和媒体等手段来推动企业更好地管理ESG问题。例如,一些消费者及投资者可能选择支持那些更加注重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公司,这将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整体来看,ESG问题需要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公司、监管机构、投资者、评价机构、员工,乃至全社会都应该成为ESG关切方,不同角色也可以通过不同手段推动企业更好地管理ESG风险并创造发展机会。
圆心企业
如果把ESG的关切方画成一个由内到外逐步扩大的“圆”,那么圆心一定是企业自身。
作为ESG发展的主体机构,企业需要管理自己的ESG风险,满足投资者、监管机构和消费者的期望,包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效率、保护员工权益和推动社区发展等。通过实施有效的ESG战略,企业可以提高品牌价值、降低成本、获得员工和客户的信任以及避免负面影响。
简单以“治理(G)”层面的一个议题“财务信息披露”为例,如果企业通过短期的会计操纵而非稳健的经营提升财务业绩,可能会使得企业在二级市场交易中呈现较高的市值,但长期来看,企业非公允的价值总有一天会被市场揭露,而财务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将使得企业价值受损,甚至影响经营的可持续性。
·问题四· 中国式ESG应该是什么样的
对于这一问题,业内核心观点——接轨国际准则,体现本土特点。即既参考国际主流ESG准则,也密切关注国内双碳及ESG相关政策动态等,搭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的ESG评价标准、监管体系和行业生态。
借鉴海外成熟准则
在参考国际主流ESG准则方面,据中金公司于2022年12月发布的《中金ESG手册》建议,以投资者需求为评级活动目标的ESG评级机构,应当参考以财务重要性为基础的ESG标准或框架,从而帮助企业理解ESG信息的财务重要性,提高ESG披露在投资实践中的可用性。
其中,可持续会计标准委员会(SASB)制定的SASB标准、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制定的国际〈IR〉框架(SASB与IIRC于2021年6月正式合并为价值报告基金会)、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 (ISSB)准则均是以财务重要性为基础所制定的国际ESG标准。
明确本土特点
在参考海外主流准则的基础上,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环保、社会和治理等方面的现状来建立自己的ESG评价标准。在本土特色指标上,纳入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污染物排放量与核定排放量之比、监管行政处罚、3C类认证、设立希望小学数量等等。在判断ESG指标的绩效表现时,也可参考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行政条例来确定企业的绩效表现是否合规。
落实到实操层面,可以考虑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鼓励企业投资环保技术等,以推动企业可持续性发展。针对以投融资行为实现影响力的金融行业,则可以重点关注监管部门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等解决方案中,其通过投融资活动促进低碳转型、应对气候风险起到的作用。
寻找中国特色的ESG监管路线
监管体系方面,中国特色的ESG监管路线仍待探索。从海外ESG的监管实践经验来看,各个国家、地区的监管部门推动ESG发展的实施路线各具特色。例如,欧洲和中国香港主要依靠强制性的信息披露规则,督促大型企业进行ESG信息披露;日本依靠自上而下资产管理人的尽责管理,形成投资激励ESG绩效的反馈;美国则偏向于其判例法的实践习惯,从信息披露的“反欺诈”原则出发,对ESG相关经济活动的实质进行严格的规范。
海外ESG的监管经验可以成为构建中国特色ESG监管制度的重要借鉴,我们的ESG监管体系无论选择何种发展路线,目标都将是构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ESG监管框架,既能适应海外投资者的ESG投资体系,又能体现中国资本市场的ESG发展模式。
积极共建的行业生态
虽然国内尚未形成直接以ESG为命名元素的国家标准,但各个利益相关方已经意识到,ESG标准的建设不应成为监管机构或任何单一集体的责任,不仅国内的评级机构在积极探索和开展ESG评价相关的工作,我们也能看到,相关行业协会、社会团队与企业都在积极参与ESG标准制定活动,起草发布ESG信息披露与ESG评价准则等标准文件。
很多咨询公司也开始将ESG评价融入到自己的服务中,为企业提供ESG咨询、评估和报告等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式的ESG体系应该在各个层面、各个业态形成合力,打造积极共建的行业生态,这不仅是为了实现2030、2060的“双碳”目标,更是为了突出ESG在资源配置、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强大功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
衷心期待中国版的ESG评价标准和监管体系能够早日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是一份能够充分反映中国企业的ESG表现和特点,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依据!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