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西街观察

瑞信获救,信心难救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网编:王巍 2023-03-21

在硅谷银行的余震中,又一家银行紧随其后。当地时间3月19日,瑞士联邦政府宣布,瑞信将被瑞银集团收购。

这意味着,瑞信近167年的独立经营就此终结。由于此交易涉及瑞士金融业两大支柱,因此成为金融危机以来欧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银行收购案。

由传统投行业务朝着轻资产的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瑞信还没走稳就跌了跟头。瑞信看似拥有完美的商业版图,但败局在于控制不住的风险,在风险中完美商业链条的每一环都是一个坑,使得整个体系如此脆弱,很难承受宏观经济的冲击。

瑞信的倒掉让人猝不及防。表面看,财报漏洞、造假丑闻、资不抵债、投资失败……这些都是瑞信倒下的推手,但又都不完全是。

瑞士诞生了多家世界级的银行巨头,倒下的瑞信、收购瑞信的瑞银都在其中。不同于一般中立国,瑞士在中立的外壳下,经营着自己的“超级自由经济”。

每一年都有无数资金打入瑞士金融机构,每一年仅仅因为帮助存款的人保管钱财,瑞士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存在瑞士银行的钱,意味着绝对的隐私,绝对的保密,绝对的安全。英雄不问出处,这种强大隐秘性,让钱变得失去“约束”,为风险的爆发埋下隐患。

但没有人希望自己国家的钱一直被保存在别人家。外国人的财产纠纷常常使瑞士陷入困境,维持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际中立国家无比艰辛。

迫于外界压力,瑞士渐渐“失密”,高度保密的瑞士银行被层层瓦解,那个曾经固若金汤的保险箱不见了,客户对瑞信们失去信任。

在银行存款利息为负的欧洲,瑞信的客户们主要是大型企业、养老基金、保险公司、高净值人群。

不信任背后,日趋潦草的风控、保密制度的疏漏、不再中立的站队会被归于一起,逐渐消耗世界富豪对于瑞信的信任。

焦虑的提款人越来越多,存在瑞信的钱在变少,信任瑞信的人也在变少。连瑞士政府自己都说,“最近的流动性外流和市场波动表明,瑞信恢复必要的信心已不再可能 ”。

瑞信虽然获救,但是信心难救。毕竟在金融系统中,只把问题银行“解决掉”,并不能消除人们的顾虑。

没有什么比失去信心更可怕,随着瑞信股价一路下跌的,还有其他银行股和欧美股市,以及石油等大宗商品。

大家都清楚,雷曼的危机本质来源于次贷危机叠加房地产泡沫破灭,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整个华尔街的溃败。而如今的瑞信倒下,连锁效应未必如此。但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硬是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瑞信倒下,到底是大而不能倒还是大而不能救?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