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据杂志

现代农业发展引风投“资本下乡” 农业产业高速提升铺路乡村振兴

出处:北京商报 网编:贺陈慧 2023-02-23

政策、科技、研发……众所周知,在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上述必要投入之外,“资金”同样是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要素。

但随着现代化农业、智慧农业产业等相关概念越来越热,不少社会资本开始纷纷向农业产业倾斜,成为除了国有资本投入外,农业产业吸纳的重要“生产要素”。

据相关调研机构显示,2022年以来,一些VC机构及投资人关注重心开始从其他赛道转移到农业领域,农业创投的话题热度空前,配合以现代农业正在向技术化、智能化方向进化和发展,原本锁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VC机构这一“投”,也算投向了“名副其实”。

社会资本买单意愿强烈,风险资金成产业转型重要“燃料”

社会资本对农业产业的持续关注,引致农业创投话题热度的居高不下。在关注度之外,不少社会资本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真金白银。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6-2022年,农业食品领域的投资事件数量约为5660起,募集资金约共2.03万亿。其中,去年全年农业领域各类投资事件数量约达874起,披露的具体融资金额共约1300多亿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从融资事件地域分布来看,北京、广东以及江苏三地融资事件排名前列,分别拥有222起、125起以及97起;而从融资的轮次分布而言,天使轮、A轮以及A+轮融资等早期融资事件,合计占比超过60%,风投投早的趋势十分显著。

天眼查

天眼查

社会资本对于农业产业的整体看好,风投持续跟进,融资事件数量居高不下,农业文明存在了成百上千年,而这次关注度空前的“蜕变”和普遍唱好的效果,其实涵盖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策的重磅、大力度的支持,是其他产业所难以企及的,并且在事关中国人手中的饭碗大事的问题上,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也是势在必得;其次,在市场整体下行的发展趋势上,农业、农产品的现代化有着其他领域不可企及的市场空间与发展前景,农村电商、生物技术从未有任何领域像当下的农业产业这般“古老”却“蓝海”遍布。

从天眼查提供的大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农业投融资领域,以细分行业的角度来审视,不难发现农业电商相关融资事件排名位居前列,其次则为农业生物技术以及遍布农业经营生产过程中的产业分支。

天眼查

天眼查

据悉,包括深创、梅花创投、达晨财智等知名投资机构,都参与布局了农业投融资事件中的“大头”。而来自风投领域的资金无疑解决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所需的“燃料”问题,为快速破局资金瓶颈创造了极大便利。

与此同时,风险投资在农业领域所注重的技术驱动下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作为农业“芯片”的育种技术、连接农田与餐桌的供应链、流通效率和生物技术驱动下的农产品、食物变革等问题,都将有机会提前投入酝酿或应用。因此,社会资本的持续加码无疑对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建设发挥出重大的积极意义。

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乡村振兴翻开“操作手册”

就在日前,国务院公开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农业农村问题仍旧作为当下政府和全国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2022年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一年,已经完成实现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24元,同比增长14.3%;而脱贫地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15,111元,增长7.5%,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

那么,如何助力脱贫群众、特别是脱贫农民实现生活的更上一层楼呢。在精准扶贫的战略之外,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同样成为乡村振兴的另一大重要“支柱”。据媒体报道,2012年以来,我国已经累计建成15.6万座农产品处加工设备、5万多个产地冷藏保险设施,致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了超过70.6%的成绩。

事实上,对于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全国的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便是产业振兴。这包括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就增收、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等多种内涵。

“一方面,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自己,完善联动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另一方面,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指引,充分鼓励引导‘资本下乡’,并同时加强资金监管,要让农民最大限度收益。”农林部相关负责人这样解读到。 

事实上,乡村振兴作为大计、大业,却全然不是乡村自己要面对和承担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施力。例如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支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行动力;城乡发展更为协调,人们能够在两者之间有价值流动,以城乡结合富裕农民;此外乡村孕育出的独特“小产业”,更让乡村文化得以贯穿在乡村发展的经济脉络上,无疑将产生更为长久的回声。

正所谓“农无业不强,民无业不富”,农业农村的产业化转型和升级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等多样方式正在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造血”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将技术与资金予以合理运用、巧妙施力,乡村振兴这个“大势”虽然尚需更多时间、经历上的历练,但注定“虽远而必达”、“虽远而早达”。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