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拓展互联网医疗应用”、“加强中医药传承和作用发挥”.....据悉,在村镇级的基层社区培养中医人才成为了中医药传承的关键。1月17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进入第四天,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北京中医研究所所长刘清泉在驻地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医药的传承需要扎根基层,把村医一级的中医人才梯队搭建起来,让医生“左手抓西药,右手抓草药”,更好地为农村老年人群在日常保健中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
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顶天”“立地”
“如果把中医比作一棵大树,树根和树的主干相当于中医的历史,他很粗壮,也很疏通;它的分枝是我们的各县乡镇,它的树叶是我们的村医。但我们面临的现状是,树叶快没了。这棵树如何长大”刘清泉向记者描述了中医在我国村镇级地区的发展现状。
与此同时,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中药在新冠疫情的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也面临一些难题。“中医药传承的核心问题是基层缺乏人才。”刘清泉指出。
据刘清泉介绍,我国目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三类模式;“一类是本科生培养五年,毕业后去相对基层的区、县级医院;第二类是本科毕业后再读六年硕博,毕业后主要去向科研院所和大学,或者走向三甲医院。第三类就是“5+3”或九年本硕博连读,毕业去向和第二类差不多。”
刘清泉认为,最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需要带领中医药行业继续发展,而服务于老百姓的中医药人才则可以进一步下沉基层。
“村医可以左手拿西药,右手拿草药”
在市属的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里,中医药人才的供给较为完善,但是到了村镇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则需要新的培养思路。对此,刘清泉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缩短向村镇级地区输送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时间。把培养流程缩短到1.5年到3年。”
“我们乡村的医生,一手拿西药,一手拿草药就可以解决很多老百姓的问题。”刘清泉认为,扎根农村地区的中医药人才重点是实用技术的培训,可以解决很多农村地区的村医缺口。”在过去的4-5年里,刘清泉走访了北京的延庆区、顺义区和平谷区,河北内丘县、张家口市,内蒙古通辽地区、扎兰屯地区等农村区域,总共培养了600名村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刘清泉谈到,虽然目前没有可以招收3年中医药专业的学制和学校,但推动这件事实施是可落地的。“可以联合制定培养相应的选拔人才机制,确定进行集中培训,并提供结业证书。让他们持证上岗。”北京商报记者 程铭劼 文并摄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