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陈婷婷 李秀梅)1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在即将召开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前,北京市政协委员、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建议,发挥首都政策支持优势,进一步推动国内与国际协同发展,并进一步促进营商环境国内跨区域协同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北京市营商环境建设现已经迈入5.0阶段,在行政审批、政务服务、投资贸易、监管执法等诸多领域都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实践经验。陶匡淳认为,当前北京营商环境建设已经进入深水区,优化建设工作面临着由“全面撒网”向“精准定位”转变带来的改革阵痛,为实现“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规划提出的“全面建成与首都功能发展需要相一致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的总体目标,下一步北京市应该考虑,在推进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走低的基础之上,推进制度创新与对外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
在推动北京市营商环境国内与国际协同发展方面,陶匡淳建议,首先要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引领开放创新。在制度完善领域,北京市可以参照世界银行最新推出的宜商环境评估体系(BEE)指标,吸收并深化研究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以BEE指标迎评为优化契机,在国际贸易、纠纷解决、市场竞争等经贸强相关指标上,审视北京营商环境在政策监管、公共服务、效率便利等三大领域与国际最高标准的差距。同时还要重视地方立法工作在接轨国际经贸规则的重要作用,以制度与政策的对标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及更高效率的便利。
也要借鉴国际最佳实践,接轨国际商业惯例。在开放创新方面,北京市可以借鉴各类国际开放评价指数中排名靠前的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做法与最佳实践,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出的服务贸易限制性指数(STRI)、外国直接投资监管限制指数(FDI RRI指数)等。依托北京市“两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和引领作用,以企业为中心,结合北京市在科技服务、数字贸易、商务服务、国际金融等首都特色产业发展特点与企业开放诉求,推进北京市在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领域,形成系统化、集成化的一揽子开放创新案例。
在促进营商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陶匡淳建议,加强京津冀市场准入准营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对市场主体登记、经营范围、各类许可证照等方面加强标准化建设,包括推进企业开办、变更、注销政策流程的协同一致等,推动区域范围内同类事项标准的统一,促进企业跨区域经营的管理和服务标准的统一。统一京津冀“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等市场登记领域改革标准,探索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实行京津冀范围内“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等市场监管领域前瞻性改革,大幅度提升企业跨区域经营的便利度。
同时要强化京津冀市场监管和服务的一体化建设。在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内电子证照互认共享,以企业为中心,将电子证照互认范围扩展至营业执照、身份证、居住证、社会团地法人登记证书等领域,探索电子证照在京津冀一体通办服务专区和三地政务服务移动端的应用。同时,探索构建京津冀统一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跨区域的企业管理和服务。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