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西街观察

走出疫情,需要信心和耐心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杨月涵 网编:王巍 2022-12-19

“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12月17日的一场论坛上,张文宏的最新研判又火了。此后,对于走出疫情的具体时间,张文宏再次预测,此轮疫情要做好2-4个月的准备。

对于感染者数量明显增加的当下,即将走出疫情的判断无异于一针“强心剂”。这种判断一方面来自于心理上的变化,我们要有战胜恐惧和流言的信心;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对现实的把握,战胜病毒靠的不是一腔孤勇,而是三年有准备的仗。

不同于最初的“谈新冠色变”,人们对待病毒的态度已经有了微妙的转变。社交媒体上,各类对于自身经历的调侃屡见不鲜,“阳康”之后也不乏经验贴广泛流传,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的紧张心理。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越是容易紧张、焦虑的时候,越要用科学的力量提高人们的安全感,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的科普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对病毒有了更理性的认知,自然能够减少被非理性的谣言甚至危言耸听的传闻所支配的可能性。

但只有信心还不够,最重要的是有“真功夫”。当前,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一段时间以来,各种调整也密集接力,“新十条”落地,多地积极推动复工复产,扩大内需成为首要任务。

12月18日晚的通报显示,国家和北京“新十条”政策实施以来,北京正在全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实现“应开尽开”。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过去三年,9版防控方案的调整,“二十条”到“新十条”的迅速更新,正是防疫措施因时因势调整、走小步不停步的最好印证。

也正是这些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防控措施,为我们赢得了药物研发、疫苗接种的宝贵窗口期,积累了常态化防控的珍贵经验,掌握了防疫的主动权,加强了医疗资源的建设和防疫物资的储备。在病毒致病力、毒性持续下降之后,这些成果水到渠成,变为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的底气所在。

动态调整,逐步优化,这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以贯之的思路。但也需明白,走出疫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今的优化防疫措施,也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放松防疫,甚至完全躺平,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加强对“一老一小”等脆弱群体的保护,加快相关药物的研发。

奥密克戎的影响已经趋于流感,尽管可能造成短期感染人数的增加,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过往三年的经历已经为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足以在防疫和发展的天平间,找到新的平衡。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