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平台代替线下生产生活成为了大多数公司和个人的选择,互联网平台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以在线教育行业为例,分析在线教育产业在后疫情时期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足和挑战。
新冠疫情的出现蔓延以及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加剧了空间的隔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工作模式逐渐变成了线上工作模式,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实现非本地办公,例如线上会议、在线教育、直播平台等。相比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教育行业成为了平台办公发展较为完善且普及度较高的行业,在线教育成为当下互联网平台的主要应用领域。从定义来看,在线教育又称e-Learning,即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教育模式。美国最早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进行培训,后来从北美发展到欧洲和亚洲。在线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互联网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互联网平台一项很有成效且发展较快的应用。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多项关于在线教育的系列文件,例如《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线教育原先的受众更多是成年人群体,用于给工作繁忙的职场人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各种校外培训机构被叫停,在疫情和“双减”的双重夹击下,在线教育逐渐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普及,用于常规课堂教学及兴趣班辅导。传统课堂和培训机构从实体课堂转向线上课堂,在线教育因此得以快速发展。尤其是疫情暴发后,随着防疫政策的出台,人员流动和人员聚集受到限制,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完全分离,因此在线教育得到空前的大规模使用,也为未来的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启发。
在线教育产业优势
在线教育产业最直观的优势是节约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师资成本。在疫情持续的特殊时期,能够打破空间的限制,维持正常教学和授课,且时间灵活。相比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节约了通勤时间;老师能够同时对多个用户进行教学,节约师资和课程制作成本;线上授课还能够进行录制,随时随地进行重复学习。教育互联网平台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更加丰富,为学生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在线教育分为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技能教学等,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和知识需求,提供针对性教育服务。只要用户有学习的需求,就能在教育平台上找到对应的教育产品,且成本低廉、课程灵活,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随着疫情常态化发展和在线教育模式的大规模普及,信息技术地位由教学辅助手段变为必备基础资源,可以说反向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科研和教育领域。为帮助教师和学生在疫情居家时期适应线上教学、保证学习质量,多种教育平台相应出现,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目前的教学平台能够提供授课、发言、课程回顾、科普等多种功能。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也会融合到教育产品中,推动教育产品的升级和教育资源的普及。
在线教育产业平台面临的挑战
疫情时期新的在线教育模式也面临很多挑战。首先,线上教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学交互是在线学习的主要过程,并对学习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疫情期间居家在线教学使得教学组织结构从同场地集中式组织变为不同场地的分散式,师生需要借助教学平台和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构建。研究发现,老师和学生对这种新教学模式体验包括教学与时空界限的消失,师生之间只能通过信息设备交流互动,文本互动增加言语互动减少。由于空间距离的增加和面对面交流的减少,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隔离”模式使得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下降,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减少,对学生的学习进度的监督效果降低。
其次,目前网络上的在线教育平台品类繁杂,质量堪忧,出现无序的资本竞争。疫情暴发使得在线教育人数猛增,据统计,疫情暴发初期,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达到11.8亿次,几家知名在线教育平台的周活跃人数较往年增加5-7倍。《2020教育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新增在线教育企业8.2万家,新增占比在整个教育行业中达到17.3%,在线教育机构数量突破23 万家。在线教育行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为寻求生存,在资本的推动下,很多教育机构更注重营销而非教育,导致教育平台乱象频出。
最后,在线课程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包括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以及师生对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例如网络环境、教学软件的功能涵盖和师生对设备的接受度。研究表明,学习平台的系统质量和感知的有用性,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和对平台的使用都有正向影响。但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会受到地区的影响,经济发达的地区信息技术普及度高,完善的教学平台系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上课体验,但是对于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来说,硬件设备不足和网络平台质量不高,一定程度影响线上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从整个平台工作模式角度看,这种新的远程工作模式的机遇和挑战大同小异。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办公模式打破了空间限制,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互联网平台选择众多,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而互联网平台也因需求的提高得到了关注和发展。但是这种办公模式仍存在很多弊端,包括社交距离的增加导致工作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减少,监管跟不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资本的推动下出现行业乱象,最后是平台办公模式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在技术资源未能完全均衡普及的现在,仍然有部分地区无法实现利用互联网平台代替传统工作的目标。
未来,平台办公模式应更注重用户的实践反馈,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其交互功能,提高用户的参与程度以及在线交流的有效性。信息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普及,推动信息技术的普惠性发展。
文/ 李明隽
编辑/陆佳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2年09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