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后冬奥时代的全球数字体育高峰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后冬奥时代的全球数字体育,探讨如何用更好的技术手段来吸引年轻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有关专家认为,科技正在引领全民健身与健康智慧化趋势的发展。后冬奥时代下,冬奥遗产正在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与此同时,伴随着数字体育的应用和普及,其覆盖面和精准度仍有大幅提升空间。
冬奥遗产插上“数字翅膀”
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通过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改革,推动体育行业结构优化、流程再造,实现深化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目标。
在首钢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韩庆看来,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体育产业从业者和运动爱好者把目光转向“互联网+体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数字体育。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竞赛、数字化传媒、数字化体验等,全面改变了人们的锻炼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韩庆表示:“在首钢百年历史长河中,奥运和体育一直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为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首钢开始实施搬迁调整,历时八年,2010年以后首钢老厂区进入了打造北京城市复兴新地标的园区开发时期。2016年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国家队冰上项目训练基地、首钢滑雪大跳台项目竞赛场地相继落户首钢园区。2018年首钢集团正式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合作伙伴,一路走来,作为北京双奥之城的建设者之一,转型发展的新首钢因夏奥而生,因冬奥而兴。”
作为知名的冬奥遗产和冬奥场馆,如何吸引年轻人不仅是体育地标面对的现实课题,也是新的奥林匹克面临的时代挑战。首钢园从一片工业遗迹,到成为青年人最喜欢的城市打卡地之一,离不开冬奥健儿的精彩表现,也离不开数字体育的场景化应用。
据介绍,数字体育也在北京首钢获得积极探索和广泛尝试:在竞技体育训练与比赛、公共体育服务、体育受众和球迷文化构建等方面均有落地,无论是开发体育数字藏品、打造体育虚拟偶像,还是制作体育动漫产品、举办线上线下联动体育赛事,首钢体育开始通过多方合作来搭建青年体育文化大数据平台。以“平台+体育+人才+冬奥遗产”的组合形式探索发展之路。
以首钢体育篮球队为例,球队运营管理引入相关数字体育技术,在运动员选材、训练监控、医疗康复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出多档篮球主题自制节目,并用数字化思维服务球迷文化建设,举办一系列“云上”球迷活动,和各大品牌跨界破圈进行联动。
全民健身迎来技术革新
体育与数字化的融合不仅帮助冬奥遗产大幅提高了再利用价值,也帮助全民健身打造了全新的运动场景。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通过数字化手段常态化获取运动与健康数据,搭建全民性的运动健康促进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家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尤其是对于设备要求很高的冬季项目运动。“越是像冰雪运动这种小众技术门槛更高的运动,越可以通过各种体育科技手段的使用,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而伴随着参与门槛的降低,年轻人体验和参与冰雪运动的可能就会进一步提高。”
智能化健身器械和交互式运动产品的出现,让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更健康科学地运动。功能强大的软硬件训练设备能够让普通人接触更丰富多元的运动训练方式。而在冬奥会期间大量应用的智能黑科技,也开始帮助更多人接触冰雪运动。
伴随着元宇宙技术的落地,很多体育厂商开始通过虚拟赛场的搭建,来帮助参与者更好地体验体育项目,尤其是受限于气候和场馆的冬季冰雪运动。据透露,在虚拟的著名滑雪场里体验滑雪已经成为落地可行的技术,滑雪爱好者不用支付高昂的交通和住宿成本,就可以在虚拟世界体验一把冰雪运动的乐趣。
在王雪莉看来,竞技体育很多的精英技术通过轻量级低成本级可以进入大众领域,可以吸引全民加入到健身中来。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知识图谱,可以把专业运动员相关的数据进行大众化,使普通人在家期间可以接触到相关的知识,指导大众高效地自我提升。
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冠军韩聪表示:“竞技运动需要科技的辅助,比如说我们会在鞋底装上传感器,通过数据的测算,掌握每次起跳的力度以及在哪些动作方面有欠缺,还可以降低伤病预测的风险。借助这些数据让年轻人知道科技的力量。哪怕只是玩乐的形式也可以打造运动目标,这时候他们就会被项目吸引,可以参与其中。”
覆盖面及精确度存挑战
体育数字化正在朝着不可逆转的趋势发展。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侯琨表示:“国际奥委会推出奥林匹克虚拟体育运动,我们要适应这个数字化时代。”侯琨强调,数字化时代最坚强的力量就是年轻人,“通过偶像的力量和体育的传播力量,加上真正数字化的赋能,青年人会主动参与到全球体育浪潮当中来”。
然而,数字体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冰雪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柯鹏认为,数字体育涵盖了数字采集、数据呈现、数据应用等层面,从现在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更多的体育科技停留在数据的采集和部分的呈现,它的呈现方式也不一定满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需求,这是一个覆盖面的问题。
同时,体育科技精确度也存在问题。“当我们把体育科技用于高水平的竞技运动的时候要求的精度很高,无论是数字建模技术、传感器的技术还是基于视频的数据采集的技术,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导致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接受度偏低的客观难点。”在柯鹏看来,数字体育的覆盖面和精确度未来仍有大幅提升空间。
北京商报记者 程铭劼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