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商业新闻中心 > 餐饮频道

服贸观止|哪些行为让人头疼?近半数消费者外出就餐担心商家“探我信息”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郭缤璐,张天元 网编:赵述评 2022-09-04

9月3日,2022北京餐饮品牌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北京烹饪协会、北商研究院联合出品《2022北京餐饮业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旨在洞悉北京餐饮业发展走向。

北京商报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8月,在受访的消费者中,有近半数消费者希望线下餐饮服务能改进“信息安全”问题。扫码点餐几乎成为餐厅的标配。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是数字化升级的重要表现,但消费者对于部分餐厅强制扫码点餐以及扫码后强制关注和上传个人信息的操作产生不满,尤其担心信息泄露。 

报告改进信息安全问题占比高

北京商报

《报告》显示,在“目前北京线下餐饮服务还能从哪些方面改进”一栏中,性价比、信息安全、品类丰富度、上菜速度问题排在前列。其中,46.22%的消费者希望北京线下餐饮服务在信息安全上能够进一步优化。

之所以线下就餐能与信息安全有联系,“扫码点餐”的点餐形式是主要原因。从不少餐厅内可以看到,桌子上会贴有扫码点餐的标识,消费者仅需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可通过线上下单。

不过,这种便捷的形式引发了一定争议。北京商报记在采访多名消费者后了解到,目前部分消费者会遇到扫码后需要关注餐厅公众号,或者上传昵称、生日、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方能进入点餐页面的情况,有消费者认为这种操作存在一定信息安全隐患。

“现在很多餐厅进入扫码点餐页面后,需要关注公众号或者注册会员上传信息后才能点餐。”一位“90后”消费者告诉记者,一方面这种信息上传是否会被泄露表示疑惑,另外,关注后不主动删除,商家会一直推送相关广告。

另外,还有一部分消费者遇到“强制”扫码点餐的情况。在采访过程中有消费者介绍,在小两口烧烤东北菜、南洋茶室等餐厅就餐时,向服务员要菜单被告知没有纸质菜单,只能扫码点餐。

商家数字化升级是初衷 

面对消费端对于信息安全的疑惑和反馈,北京商报记者也采访了多家餐饮企业负责人,对于他们而言,企业的初衷仅是为了提升运营效率和消费体验。

《报告》显示,随着数智化的发展、消费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也开始加入数字化的行列。无论是扫码点餐、送餐机器人还是AI菜品分析系统等,看似是讨巧之举实则是餐饮企业向数字化时代奋力前行的有力证据。数据显示,仅#成本暴涨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话题阅读量就达到了92.4万。

一位餐饮品牌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线上点餐进一步通过数字化运营降低成本,也是餐饮企业收集用户数据的重要入口。通过数据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需求变化,为企业在产品线调整上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提升消费体验。而说起“强制”提供个人信息上,上述品牌负责人解释称:现在提供扫码点餐技术的第三方平台可以设置选项,哪怕不关注或者提交信息也可以顺利点餐。

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者关于线下点餐存在信息安全问题的症结在于提供的信息是否备受保护。一方面,上传个人信息后这些信息是否被泄露,另一方面,“入网式”线下就餐总归会留痕,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而这些疑惑是行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去落实的问题。

中消协曾发文称,一些餐厅不再提供人工点餐,要求现场就餐消费者先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再进行扫码点餐,借此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仅违反法律规定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而且,如果保管不善,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有被泄露、丢失的风险。经营者可以使用新技术提高运营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但首先应做到依法合规、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限制消费者权利的工具,不应成为攫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借口,更不应成为阻碍大众消费的壁垒。

律师:不能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

关于目前很多餐饮商家要求顾客扫码点餐,在扫码点餐过程中会收集消费者微信昵称、位置信息和头像等信息,有的甚至会收集手机号、生日、通讯录等信息。对此,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莉认为,按照大众传统消费的习惯,完全可以通过口述点餐的方式在不提供任何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完成消费。

北京商报

李莉强调,扫码点餐方式中需要顾客授权的微信昵称、位置信息、性别、头像、手机号、生日、通讯录等均为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且消费者面临不授权提供以上信息无法点餐消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完成授权同意。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的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所以如果商家的扫描点餐设置有消费者不授权提供相关信息即无法完成点餐的情况,而使得消费者不得不授权同意提供了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则商家为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利,不符合《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的规定。

李莉建议,餐饮商家不能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对于已经获得的个人信息,商家不得泄露或者篡改;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商家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丢失。

李莉进一步强调,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告知自然人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对于消费者来说,外出就餐可以对商家的扫码点餐要求说不,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北京商报记者  郭缤璐  张天元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